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火热的年代 > 第1198章

漠北苦寒,12月底哪怕是盖上了双层的被褥,刘郁芬也还是觉得被窝里没什么暖气,而他住的地方还是库伦最好的房子了,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盼望着从这鬼地方早点调回内地去。他所想的内地是东北而不是库伦的汉商所说的关内。

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布尔什维克的崛起,到临时政府的垮台,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俄国内政的变故,让他们这些驻防边疆的中国军人完全是说不出话来了。

他们之前跑来外蒙古的时候,可是准备着要和俄国人大战一场的。虽然同俄国人开战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参与过辛亥革命,并同日本开战过的前北洋军人来说,这却也是一条出人头地的道路。

革命前的新军第二十镇,革命后的第154步兵师,现在的整编十五师,虽然师内官兵对外都自豪于自己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南满之战,是一支拥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部队。

但是师内的中上阶军官们都知道,本师的光荣历史其实还是有着相当水分的,当然这主要怪老长官张绍曾。明明已经抓住了最好的牌面,赶上了辛亥革命这趟快车,但是在长春起义成功之后不同哈尔滨的起义部队汇合,反而独自南下去攻打沈阳,结果差点没被冯国璋领导的北洋军给彻底消灭了。

虽然本师的战史中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本师在长春起义成功之后,为了在满清政府反应过来之前抢先解放南满,并牵制住满清的注意力,于是在向哈尔滨革命委员会进行了报告之后,毅然挥师南下解放沈阳,从而为哈尔滨革命委员会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组织了对于长春地区的防御,最终为革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云云。

当然最早的战史版本并不是这样的,张绍曾还担任革命军事委员的时候,主张长春革命委员会和哈尔滨革命委员会是平等的,因此长春革命委员会决定南下解放沈阳这是组织决定,不是军队几位领导者的私下决定。当然,当时的长春革命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这几位军方领导者,这一点就被其忽略了。

哈尔滨革命委员会当然坚决否定了这种荒诞的说法,毕竟在哈尔滨革命委员会看来,整个东北的革命都是自己组织的,吴主席在革命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吴主席就是哈尔滨革命委员会的主要领导者,那么长春革命委员会自然就是自己的下属单位。

一开始,长春革命委员会的同志并不认可这一点,他们承认吴川是东北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但不是主要领导者。毕竟长春革命委员会当时拥有着革命军大部分正规军的力量,哈尔滨革命委员会领导的起义部队,看起来更像是草台班子。

但是随着吴川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击败了南满的日本护路军,张绍曾等长春革命委员会委员们不得不做出了让步,承认吴川是东北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大家都是追随吴川同志进行革命的老同志,但是依然不接受哈尔滨革命委员会凌驾于长春革命委员会之上的说法。

接下来,吴川同志实在是太能折腾了,占据了东北之后居然从国外拉回了大笔的投资,开始大兴土木改造发展东北经济了。这样一来,原本还能和哈尔滨革命委员会进行抗衡的长春革命委员会立刻就熄火了,毕竟他们能够依赖的就是革命之前的军中老部下们,如果吴川和他们争夺地盘,大家还能再讲讲道理。但是现在吴川大把的德国马克和美元丢过来,自然谁也讲不过吴川的大道理了。

吴禄贞、蓝天蔚投向了吴川领导的共和党,张绍曾则从军方转到了地方工作。于是所谓的长春革命和哈尔滨革命是东北革命的两大核心说法很快就消失了,东北革命只有一个核心,就是在吴川同志领导下的哈尔滨革命,长春革命不过是哈尔滨革命的组成部分。

东北的革命历史是理清了,但是对于北洋20镇等官兵来说,他们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长春革命委员会和哈尔滨革命委员会争执了太久的革命的正统性问题,于是以朱和中为代表的哈尔滨革命委员会委员们认为,这些旧北洋系统的官兵,军阀习气太重,不能算是可靠的队伍。

如果不是冯玉祥等旧二十镇官兵直接向吴川提出了控诉,认为军事委员会对于他们这些革命功勋部队太不公平,估计他们这些部队都要被解散撤销编制了。在吴川的过问下,军事委员会才把他们改组成了整编十五师。

虽说保住了部队的编制,并重新获得了革命功勋部队的荣誉,但是整编十五师上下突然发现,外蒙古这块地方居然没有了他们的用武之地。因为俄国人自己把自己给玩垮台了,现在中俄边界除了一些溃兵和白俄难民外,几乎就没有了和中国敌对的武装力量。

这对于整编十五师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他们一直过着这样和平的日子,那么军事委员会那帮人肯定会想办法削减给他们这只部队的经费,然后投入到其他更需要扩充力量的军队当中去。

想到这里,作为整编十五师参谋长的刘郁芬就考虑着,是不是该找一找吴禄贞或蓝天蔚的门路,他可不愿意在这个大草原上浪费自己的生命。哪怕被调去中亚打那些土匪,也好过在这里挨冻啊。

在这样的思考中,刘郁芬终于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直到被起床号给叫醒。在军营内搭建起来的盥洗室内,刘郁芬正就着温水刷牙时,就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进来。他赶紧吐出了口中的唾沫,向着对方问候道:“师长您也起来了,昨晚地动了,您有没有感受到?”

冯玉祥一边拿着茶缸舀水,一边满不在乎的说道:“就那点小晃动,我估摸着离我们挺远,就没理会。现在看来,确实离我们很远啊,也不知是哪个地方遭了殃…”

两人一边聊着天,一边做着个人卫生,很快这个大盥洗室就热闹了起来。刘郁芬洗漱完毕,并没有立刻走开,而是等在了一旁,等着冯玉祥完毕后,才跟着对方一起去了食堂。

刘郁芬陪着冯玉祥吃完早饭,正打算告辞回自己办公室的时候,一名上尉跑来向他报告道:“参谋长,政委收到了军事委员会的电报,说昨晚宁夏固原附近发生了特大地震,为防止万一,要求我部提高备战准备。”

刘郁芬瞧了一眼冯玉祥默不作声的吃着面条,于是大着胆子抱怨道:“军事委员会可真是病急乱投医了。我们距离宁夏这么远,难不成还要我们去救灾不成?陕西、山西的部队是做什么的?真是乱来。”

冯玉祥终于放下了碗,不紧不慢的说道:“军事委员会的命令还是要服从的,提高备战就提高备战吧,至于是否有别的什么指示,那就再说。我们可是有着保卫边疆的任务的,救灾这种事,总要讲一个就近原则吧。”

刘郁芬当即理解的回应道:“师长说的是,我这就去下令提高备战等级。”

将近中午的时候,政委杨任走到了刘郁芬的办公室,向他发问道:“一个小时内,我们可以动员起多少部队?”

刘郁芬的办公室就在冯玉祥的边上,于是他故意大声的回答:“政委同志,您需要这些部队做什么?如果是要打仗的话,您要想要多少部队就会得到多少部队。”

文质彬彬的杨任只是打量了刘郁芬一眼,就不紧不慢的说道:“吴川同志在30分钟之前已经登上了列车向着归绥出发了,预计24个小时抵达归绥。朱和中同志问,整编第十五师能否在24个小时内调动一个旅前往归绥,做好吴川同志进入灾区的护卫工作?”

刘郁芬还楞在那里的时候,隔壁冯玉祥已经大声的回道:“给军事委员会回电,24小时内我会亲自带领第30旅抵达归绥,杨政委,你负责留守库伦…”

随着吴川亲自前往灾区主持救灾行动的消息传开,这次大地震对北方人民带来的惊恐很快平息了下去。各地民众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吴川亲自前往地震区域的行动上。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于地震的原理依旧是一无所知的,和对于旱灾、水灾的麻木不同,地震这种没有规律的灾害,对于时人来说是恐惧和绝望。

假如说旱灾和水灾还有人愿意赈灾放粮,那么对于地震的区域,一般是没什么人敢深入的。距离地震最近的甘肃、宁夏、陕西三地政府,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派什么军队深入震区救灾,事实上连愿意进入震区查看的人都没有,毕竟现在还不时有余震呢。

如果不是革命委员会这边昨晚不断的发电报询问地震的中心,甘肃和宁夏政府甚至都不会连夜派人去查问,最终得出地震中心的大概位置。

对于已经全面实施电话电报和广播系统进行通讯的革命委员会来说,东北地区的动员效率实质上已经超过了英国人和法国人,仅次于德国人。当然,这种动员效率是以东北超越时代的通讯和基础建设达成的,过去十年里革命委员会对于东北的基础建设投入,实际上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系统工程。

这种依托电气通讯技术进行讯息联系,然后建立起铁路和公路的运输网络,最终形成了一个快速运输人和货物的体系体,正是后世最为常见的陆地物流系统。虽然相关科技在战前都已经出现,但是各国还没有将之整合到一起,欧洲战争的爆发,对于物流提出了快速、准确的要求,才渐渐推动了这一物流系统的形成。

但是对于穿越者来说,讯息革命和物流系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因为一战之前这些相关技术都已经出现,他只需要把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就好。而一个完成了基础讯息通讯体系和建筑在这一通讯体系上的物流系统,对于工业化的加速,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在宁夏、甘肃需要半个月以上才能调动起来的人力和物资,在东北只要10多个小时就能完成了。英国、法国、德国也能达到这个效率,但必须要实现了全面动员之后。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百余年里积累下来的组织和工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国家全面动员的期间,完成了东北需要依赖于科技和物流系统帮助下才能办到的事。

当东北的革命委员会发挥出了这种高效的动员能力之后,英国人才算是真正放弃了幻想。就如法国驻华外交官对英国人所说的:只要我们不能占领东北,那么东北动员起来的物资至少能够供应一支百万大军和我们对战。而我们想要进攻东北的话,那么至少要动员百万人以上的远征军,还必须是比殖民地军队更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当然,令列强感到放心的是,越是远离东北,革命委员会的动员效率就出现了成倍下降的趋势。他们也意识到,这大约就是共和党始终把重心放在东北的主要原因了,想要复制东北的这套通讯和物流体系,对于共和党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在列强观察着东北的动员效率,从而借此判断东北的战争能力时,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特别是靠近震灾中心的政府官员们,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吴川前往灾区的动向上。原本还试图照着过去老规矩办事的地方官员们,现在都开始慌张了起来。

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张绍曾,本来对于这场震灾也算是慎重了,当然他只关心陕西境内的受灾民众和几处铁路、公路的建设有没有因为地震而遭到损失。等到长春向西安发电,说吴川将要前往灾区主持赈灾事务后,张绍曾立刻给自己挂上了陕西赈灾主持者的身份,并下令维修前往庆阳的铁路、公路,和庆阳前往固原地区的公路,并把救灾指挥部从西安迁移到了庆阳。

驻扎在陕西的各支军队也被动员了起来,向着灾区方向建立起了收容营地和警戒线。甘肃省长张广建、宁夏马福祥听说了吴川将要前往震区主持赈灾,也不得不停下了内斗,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救助灾民的事务上。

张广建出身北洋,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他向共和党投诚,因此继续担任了甘肃省长一职。但是甘肃、宁夏、青海在清末已经成为一体,甘肃省长其实就是三省的最高长官。

其实更早一些,甘、宁、青三省和陕西是合在一起,属于陕甘总督的辖区。辛亥革命时,陕西革命军起义响应。清陕甘总督长庚还想在甘肃组织反革命武装,扑灭陕西革命。但是当时甘肃的回族武装都不愿意跟着大清陪葬,因此最终没有听从长庚的乱命,而是向袁世凯投诚了。

也就从那个时候起,甘肃和陕西开始分家。陕西以汉族军阀为主,甘肃则以回族小军阀为主,张广建带北洋军进入兰州,也只能控制兰州附近,其他地区还是这些回族小军阀说了算。以前袁世凯当政,张广建的权力自然就大一些,但是随着袁世凯去世,北洋势力渐渐衰落,回族的小军阀们开始联合起来,想要把张广建赶出甘肃了。

这其中最为积极的,自然是宁夏的马福祥。在共和党的力量进入包头之后,马福祥就开始向共和党靠拢了,他的目的一是为了自保,二是希望能够取代张广建。

对于这次地震,其实张广建和马福祥都没放在心上,他们不可能拿自己的资源去救灾,那岂不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么。等到吴川亲自主持救灾的消息传来,两人才不得不慌张了起来。

他们都惹不起共和党,也知道共和党应该没什么兴趣要他们的地盘,只要他们配合共和党的要求,就不会有什么麻烦。毕竟共和党连江南最繁华的地方都能耐住性子不拿下,又怎么会贪图甘肃、宁夏这样的穷乡僻壤。但是,要是被吴川认为他们不配合自己的话,那么两人都不可能干下去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