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火热的年代 > 第627章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

吴川对于日本的反通牒,让日本政府极为愤怒,但此时的英国政府却有些退缩了。此前因为欧洲大战眼看开战在即,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于是在1914年7月28日下令扣押奥斯曼海军委托英国建造的两艘战舰,以补充皇军海军的力量。

但是这两艘战舰的款项都是以奥斯曼帝国向国人发行的公债付清的,已经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财产,英国的举动顿时激起了奥斯曼帝国举国的愤慨。奥斯曼帝国于是宣布禁止协约国的军舰通过海峡,并在8月10日收容了两艘德国战舰戈本号和布勒斯劳号进入达达尼尔海峡。

虽然英国对待奥斯曼帝国的态度依旧傲慢无比,奥斯曼帝国也没有宣布参战,但是英国内部已经在讨论为了两艘战舰将控制着海峡的奥斯曼帝国推向德国人,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了。

如果现在再因为山东问题,再把中国也推向德国的一边,英国政府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抽不出更多的力量再去围堵中国了。更何况,俄国的反应过于激烈了,在没有得到俄国盟友的谅解之前,英国自然不会去支持日本发起这样一场战争,对于现在的英国来说,俄国可比日本重要的多。

因此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向日本政府要求,暂时推后登陆山东的计划,再次和北京政府进行协调。加藤高明外相主导的外务省虽然主张对华强硬,但还是立足于日英协调的外交基础上的,在英国政府表现出强硬反对态度之后,加藤的态度就有所软化了。

但是以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为首的陆军强硬派却不肯放过这个天赐的良机,在陆军的策划下派往朝鲜作战的师团已经达到了4个,动员起来的人力超过了14万人,这样庞大的兵力自然不是为了仅仅对付北朝鲜的乱民。

革命委员会的表态在田中义一看来,正是陆军跨过中朝边界进入满洲最好的借口。因此陆军以发布作战的诏命离开东京后就不应当停止,以防止打击将士们的士气为借口,依旧决定按照计划于9月2日在龙口登陆,正式实施山东作战。当然,陆军这么做也是有先例的,西乡从道入侵台湾时就是这么拒绝东京令其停下出征的命令的。

而且,实施山东作战的主力,正是亟欲洗刷满洲战败耻辱的第五师团。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休养,这支部队已经差不多恢复了元气,陆军希望第五师团能够趁着这次机会挽回自己的名誉,才迫不及待的把它推了出来。

虽说陆军正式登陆龙口的日子是9月2日,但实际上在8月28日日军就有小股部队试图登陆龙口,预备先抢占码头将之扩建成适合大部队登陆的港口了。这一行动自然遭到了驻守龙口港的革命军的攻击,日军虽然被击退,但是鉴于当时日军的登陆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也没有通知英国盟友,因此日军压下了这一事件。

不过随着29日的空战事件和30日同革命委员会的交涉失败,陆军决定不再有所顾忌,于是30日晚强行占据了长山岛作为大军的后勤基地。长山岛被占的消息被刊登于报纸之后,国人对于日本的蛮横举止更为不满,原先对于北京政府的批评,开始转向对于日英联军,这倒是让焦头烂额的北京政府松了一口气。

而这几天里,从彼得堡传来的消息越发不妙了,第二集团军几乎肯定是完蛋了,司令官萨姆索诺夫已经自杀。现在彼得堡只能希望第二集团军能够多逃一些人回来,然后就是保住第二集团军北面的第一集团军,防止整个西北战线完全崩溃。

俄国驻日大使和日本政府紧急磋商的结果,就是从日本这边获得了一批军火,虽然日本人为自己更换下来的有阪三十年式步枪开出了45日元每支的天价,但俄国人不仅一口答应了下来,还表示数量有多少就要多少。

俄国人的举动倒是把日本人给吓到了,因为南满战争的缘故,日本的库存步枪已经从100万支下降到了90万支,其中还有近半是更为古老的村田式步枪。欧战开启之后,英国和俄国在大举动员的同时,立刻就发现了枪械不足的问题,英国从24万要扩充到100万以上,俄国则是从134万扩充到500万,这对于两国的库存来说,都是个噩梦。

比如俄国在战前拥有429万余只步枪,这已经超过了俄国自己的计划数目,但是当真正动员起来之后,俄国陆军部立刻就发觉自己制定的计划出现了问题。因为俄国只计算了本国的需求,没有把巴尔干的盟国军队供应也计算进去,而显然没有俄国的武器支持,巴尔干各盟国是无法组织起一支大军抵抗奥匈帝国的进攻的。

英国也是同样,不仅自身的陆军扩张需要大量的装备,其在亚、非等地的殖民地武装也同样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这种对于武器的庞大需求,使得像美国、日本这样能够自己生产军事装备的国家,成为了协约国首要的求助对象。

而对于协约国来说,先把中立国的武器装备给买光了,也等于是断绝了同盟国向外求购军火的渠道。对于美国这样的工业国来说,对于这样的军火订单自然是多多益善,但是对于日本这样的半工业国,心里就有些发虚了。

先不说这场大战将会扩大到什么程度各国心里都没数,除了美国这样拥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且有着两洋作为防御的工业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向外出售军火外,其他国家无不在囤积军火,唯恐战火会燃烧到自己身上。

比如革命委员会就在欧战爆发后禁止了武器外售,在日本向德国宣战之后又宣布禁止一切和军需有关的物资向日本出口,包括大豆、油脂、猪鬃、汽油、羊毛、棉花、丙酮等。实际上按照革命委员会的审查方式,等于是向整个协约国禁运了。

虽然革命委员会的禁止令并不能干涉到南方各省,但是随着山东问题被广泛的宣传,南方各省的反日情绪也在不断的高涨。迫于舆论的压力,一些商号开始宣布联合抵制日货和响应对日本的军需物资禁运运动,当然革命委员会花了不少资金购下了大部分的物资,也是促使这些商号响应号召的重要因素。

作为在长江流域深入耕耘了数十年的老牌殖民者,英国人还是有办法绕过这种民间自发的抵制,比如把出口地改为香港。但是对于才成为列强不久的日本来说,面对这种商业上的抵制,除了一味向北京施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办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日本的政治精英们才急于想要干掉革命委员会,以防止这个充满了活力和组织性的地方政权成为中国的主心骨。偏居一隅的时候,革命委员会就已经爆发出了这样惊人的政治控制力,一旦让这个团体掌握了中国,那么可想而知日本的在华利益将荡然无存。

只是,在日本休养生息的这两年中,革命委员会所爆发出来的建设速度,老实说是真的吓住了不少日本精英的。青岛的变化就暂且不提了,这座被日本人早就惦记上的城市虽然发展的极快,但日本人认为这主要还是德国人的功劳。

不过东三省的建设就无法再让人回避革命委员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这是一个和满清时代完全不同的政府,甚至于连日本人最自豪的维新之初政府也难以企及,虽然两者都是在旧政权被推翻之后由革命者或维新志士组建的新政府。

但是在效率上,双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明治初年的各维新志士虽然充满了活力,可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建设一个新的现代日本,因此只能一步步的从头摸索,中间还是走了不少错误的弯路的,只有在日清战争之后,日本才算是慢慢摸到了一些如何建立一个工业国家的边。

而革命委员会这个尚未掌握全国的地方政府,几乎连战争的枪炮声尚未停歇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建设当中去。一开始日本上层精英都认为,吴川虽然能够带领着共和党建立了东三省的政权,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迅速的把东三省的统治带入正规,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表现,无疑证明了这种这种判断的正确。

可是东三省这两年的变化却粉碎了这个预言,革命委员会为东三省做出的规划,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东三省开发所需的资本问题,还成功的把东三省的民众组织了起来,并让他们投入到了建设当中。清末东北一直根绝不掉的土匪和烟馆,在革命委员会强大的统治力下,几乎不到两年就已经在东三省的核心区消失了,只能在一些边缘地区存活着。

而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吉林、抚顺、营口、大石桥等城市的工业建设,就好像是南方一场雨后冒出的春笋一样,稍不留神就已经茁壮成长了起来。日本此时看待东三省的心情,大约和德国看待俄国的心情差不多,再不动手估计就要打不动了。

可虽然决定了要趁着欧战的机会收拾掉革命委员会,但日本也还真不敢说自己可以轻易的拿下革命委员会。因此在看到革命委员会拼命的扩充军队,似乎真要和自己来一场持久战的时候,日本陆军自然也就反对继续向英、俄出售军火了,他们得为战事发展不利时留一些余地。

欧洲战场的不利,加上中日之间因为各自备战导致的军火禁售,就更让彼得堡不乐于看到这场战争爆发了。俄国公使开始和法国、美国公使接触,试图阻止这场不理智的冲突。

法国政府的态度很是微妙,他既不能放弃俄国这个主要盟友,也不愿意得罪英国这个盟友,前者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后者则是当前法国最有力的保护者,因此法国人只能向中国方面施压,希望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以消弥双方的战争风险。

至于美国公使芮恩施,虽然他从个人意愿出发,是希望站在中国一边遏制日本势力扩张的,但是威尔逊总统及其顾问豪斯上校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插手远东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欧洲比远东更为重要,总统并不希望因此激发英美之间的矛盾。

其次就是中国实在是太弱小了,美国如果站在中国的一边,显然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这有可能削弱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力量,因此为了美国的安全只能暂时放弃对于中国的支持,当然在道义上美国政府还是对中国抱以同情的。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