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火热的年代 > 第851章

1917年的上半年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这上半年发生的一连串政治事件,就如同是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大戏剧,让关心时事的中国知识分子时悲时喜,直到他们对于报纸上的据闻等字样都有些麻木了,宁可再等一等确实可靠的新闻稿正式出来,才敢真正的放下心情去接受。

当然,这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中,担任主角的自然大多是革命委员会和共和党。自从日本登陆山东而北京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后,各地民众就知道北洋集团也不过是另一个满清朝廷,对内还能抖一抖威风,对外依然还是躺倒挨打的份。

不过在国民革命军进入山东之后,大家到是看明白了,眼下北洋军恐怕在国内也很难抖威风了。因此在国民革命军击退了入侵山东的日军之后,原本对于关外的革命委员会、共和党并不怎么关心的各地民众,也渐渐开始关注起了革命委员会、共和党的新闻。

去年的天津租界事件和纳土纳群岛的回归事件,更是让各地民众对于革命委员会、共和党高看了一眼,以为今后收拾中国局势的,必然是共和党了。

而今年以来革命委员会同俄国人之间爆发的这一系列冲突,不仅让各地民众感到提心吊胆,生怕俄国人找借口入侵中国。更是让一些政治人士和知识分子痛心疾首,觉得共和党这是被去年的冒险成功冲昏了头脑,这才会去盲目的挑战俄国人。

在他们眼中革命委员会这么做是得不偿失,当前革命委员会应该otg2ntc=做的,是挟击败日本人,收回天津租界、纳土纳群岛而树立起来的威望入关进京,完成统一全国的功业才是。现在若是挑战俄国人失败,不仅革命委员会的声望大跌,共和党统一全国的希望也会变得渺茫起来。

当然,除了这些反对声之外,也有支持革命委员会的声音。比如《新青年》上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旗帜鲜明的指出,革命委员会此举正显示了其一贯所主张的保家卫国的理念,就如同他们过去在南满和山东赶走了日本军队一样,现在他们不过是再一次对上了俄国人而已。

耿谨文就对《新青年》的主笔陈独秀大为赞赏过这些文章的作者,他对陈独秀特别提到,“这个恽代英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这位蔡和森的文字则是慷慨激昂,至于李润石的文章则是旁征博引恢弘大气…两湖人才确实出色,不愧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啊。”

陈独秀自归国创办《新青年》杂志以来,即在这份杂志上宣扬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也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要“打倒孔家店”,在青年中的影响很大。

《新青年》杂志的宗旨和共和党所推动的“新文化”在许多地方是相通的,因此耿谨文所领导的南方局很快就对这份杂志进行了资助。虽然陈独秀并没有完全为共和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论所说服,但是对于共和党在东北的建设成绩和在国家主权上的捍卫行动还是相当佩服的,因此他并不介意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一些马列主义的文章。

而在革命委员会取得了对俄作战的胜利后,共和党所推动的“新文化”终于在知识界和青年中获得了正面的回应,《新青年》杂志也迅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给力网址小说阅读

于此同时,通过《新青年》的介绍,关外的一些大学也开始吸引了关内各地的青年学生们。和此时中国各省学界试图创办一所本省大学不同,东北三省已经从一所省办大学向“四个一工程”进军了。所谓“四个一工程”,即每个省要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一所农业大学和一所医科大学。

而这些大学还不包括革命委员会下属的各所部门院校,比如东北军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地质学院、哈尔滨石油工程学院等,东北大学林林总总已经快要接近30所,1916年录取的新生规模接近3万人,其中从关内录取的生源超过了3000人。

最为吸引青年人的大学是东北军政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两所大学去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超过了7000人。报考军政大学的年轻人目的很明确,要么就是想要从军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因为这支军队对外作战的功绩,国民革命军已经成为了想要参加军队的青年的首选;要么就是想要投奔革命委员会,那么从军政大学毕业加入革命委员会或共和党都是最轻松的。

至于想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年轻人,大多是相信实业救国论的,他们觉得中国之所以挨打就是因为太落后了,而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工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建立之前,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一座在青岛,一座在旅顺,遗憾的是这两所学校都不是中国人所建立的。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成之后,这所大学立江浙湖汉北刻便超越了以上这两所工科大学,并迅速向着综合类大学方向前进。参观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日本人,都喜欢把这所学校称之为中国的帝国大学。

建立于1886的东京帝国大学,是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第一所综合类大学,也是日本帝国的最高学府。帝国大学的学生也被称之为“帝大生”,是通往日本政界的门票。将哈尔滨工业大学比作东京帝国大学,日本人主要还是从硬件上来比较的。

从1912年开始建设的哈尔滨工业学院,虽然在1915年完成了基本的校园建设,但是之后的附属建筑规划建设一直未停。到了1917年,已经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面积已经突破了800亩,差不多是东京帝国大学的1.3倍,而革命委员会已经将周边的2400亩土地又划拨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即便是软件上的比较,东京帝国大学也占不了多少便宜,莫斯科大学向远东的分流,使得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开始就获得了极高的起点,特别是在物理学上。之后革命委员会同德国大企业的合作,又使得不少德国化学家、电气专家加入到了这所学校。

而欧洲大战开战后,滞留在中国的德国学者和专家,躲避战争而逃到远东的俄国年轻教授,使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理工类师资已经成为了远东第一。虽然为了进入这所大学学习,需要先学会德语和俄语,不过不管是俄国教授还是德国教授,几乎都会说德语,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首选的外语就是德语,其次才是俄语和英语。

随着革命委员会对北京政府教育部门的插手,东北各大学的招生也开始获得了各省教育界的配合和支持,这也就使得许多原本试图去日本、法国留学的学生,现在也先试图考一考东北的大学再做打算了。

毕竟日本的大学除了东京帝国大学之外并不出色,而法国又正在打仗,相比之下东北的大学反倒更具有吸引力了。更何况,东北的几所大学都聘请了不少相当专业的外国学者,特别是化学系的专家、教授尤为出色,再加上东北各所大学完善的理工实验室和大力发展的重化工产业,使得东北的理工科学生不仅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也容易前往外国大学进一步深造,自然也就让许多年轻人向往了。

和这些青年学生对东北大学的向往相比,如陈独秀这样的进步学者现在也陷入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在他面前现在出现了两份邀请书,一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发给他担任文学教授的聘请书;一份则是,担任北大校长不久的蔡元培发给他的,聘任其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的邀请书。

虽说前者给他的聘请书不及蔡元培对他的看重,但是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是章太炎,名头可比刚回国不到一年的蔡元培要响亮的多,且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背后是革命委员会,自然也比北洋政府所支持的北京大学看起来有前途。

但是陈独秀所担心的是,他把《新青年》从上海移往北京,对于关内的中国青年来说变化还不是很大。但是从上海移到哈尔滨之后,他担心《新青年》杂志社就远离了关内的中国青年。这一点从《共和日报》的影响力越往南越弱就能看的出来。

因此在六月底的时候,陈独秀忍不住同耿谨文提到了自己的困惑,这两年南方局和《新青年》之间的互相配合,使得两人的关系变得较为密切了。

对于陈独秀的疑问,耿谨文思考了许久方才说道:“对于您个人而言,我以为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最好的。但是对于《新青年》和现在的新文化运动来说,我个人以为选择北京大学的邀请其实更有利。当然,不管您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您和我们共和党在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改造上保持一致,不管您去哪我们都会继续支持《新青年》的。”

听了耿谨文的回答之后,陈独秀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气说道:“您要这么说,我倒是真的下了决心了。其实我觉得,我去北京倒是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不过也有人做出了和陈独秀不一样的选择,比如预备回国的李大钊和湖南高师教授杨昌济等人,就接受了哈尔滨军政大学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邀请。

而在1917年,各地青年报考东北大学的人数更是比去年多了一倍以上。比如南开中学预备前往日本留学的伍豪,预备前往北京俄文馆修学的江苏青年瞿双,正在湖北高等师范学院就读的陈潭秋,刚刚毕业于湖南高师的蔡和森等人,都在这一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直接访问:【185TXT】:https://www.185txt.com/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