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民国不求生 > 第七十七章 上杭事变

手机直接访问:m.185txt.com

今天三更,请大家把推荐票和月票都给宇文吧!

===

“啊这,”陈炯明眼神飘忽道,“今天早上邓仲元已经接管了惠州清军,数营惠军目前已经被全部改编。广州附近各地民军也都纷纷起义了,如张禄等起义于广州近郊石井;谭瀛、胡汉贤、何吕侠等起义于广九路;黄明堂、杨万夫、潭义等起义于江门、新会……”

陈炯明顿声道:“广府附近形势,皆已被我民军掌握,恐怕不用劳烦国民军继续前进了。”

就在国民军席卷粤东的同时,感到广东革命形势将要被林淮唐抢先的胡汉民等人,也匆匆发动了各路民军起义:

除张禄等起义于广州近郊石井;谭瀛、胡汉贤、何吕侠等起义于广九路;黄明堂、杨万夫、潭义等起义于江门、新会以外……

还有如,陆领、陆常、周康、冯扶汉、张炳、邓刚、麦锡、梁璧联、麦梁等起义于顺德;陆兰清、陆兰福、黎炳球、黎义等起义于南海、三水;李福林、李湛、李雍等起义于番禺;顾启汉、熊长卿等起义于肇庆;苏慎初起义于高州;彭瑞海、陈冠民、彭中英等起义于化州;唐浦珠等起义于钦州、防城,等等。

总之,当时民军起义的烽火的确已燃遍全省各地,成为燎原之势。

但整体形势却也没有陈炯明说得那样乐观,根本未至所谓“形势皆已被民军掌握”的地步。

一贯以血腥镇压革命著称的两广总督张鸣岐,在汹涌澎湃的革命高潮面前,仍旧想要负隅顽抗。

江孔殷是一个和革命党人联系较多的维新派人物,他和胡汉民也是老朋友。目前胡汉民、陈炯明等老同盟会的打算,无非就是准备靠江孔殷来说服两广总督张鸣岐进行“和平独立”。

他们希图用“和平策略”光复广州,以使光复全粤的功劳落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落在林淮唐和国民军的手中。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胡汉民、陈炯明、江孔殷这才匆匆赶来惠州,借国民军的威势恐吓秦炳直起义,但最终目的,却是以“秦炳直已经起义、惠州已经光复”为借口,阻止国民军继续西进。

方声洞在出发时,所受任务是率军光复惠州,林淮唐也好、执委会也好,还是国民军的前敌司令部也好,除此以外都没有交代其他更多的任务。

所以现在他从陈炯明口中获知惠州府已经光复后,难免无所适从。

西进军的指导员陈远琪看着陈炯明身边尚留辫发的清军,虽然眼神里流露出不大信任的色彩,但考虑到胡汉民、陈炯明都是同盟会资历极老的元老,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反对的话。

“子明兄,国民军席卷粤东,功高五羊,待全省光复以后,同盟会必以上将衔酬谢诸君。但目前形势是这样的,广州、惠州一带,革命的成功和光复的实现都已经确凿无疑,但在粤湘、粤赣、粤闽一带,清军尚在依险顽抗。

国民军为我广东革命党人最精锐之革命武力,不能浪费时间在已光复之穗城,而应疾行北上,援湘、援赣、援闽,以大局为重。子明兄和毓譞兄当要知道,功不唐捐,成功不必在我。”

陈炯明话里话外,就是在劝说国民军不要进入惠州城,并且不止于不要进入惠州城,最好还是不要继续西进,干脆连广州也不要去。

如果最好,干脆直接离开广东,去支援外省,那样看来胡汉民和陈炯明才能满意。

陈远琪对此十分怀疑:“惠州已经光复,这是无疑问之事。但广州我尚未听闻光复之事,粤督张鸣岐心狠手辣,水师提督李准又是一个精明强干之人……竞存兄,不是我说话难听,各路民军多系乌合之众,当真能够光复广州吗?”

陈炯明笑道:“这件事本属于机密,但子明兄和毓譞兄都是革命同志,我也不怕走漏风声,直接和你们讲吧,李准受张鸣岐压制,一直有不快感,近来更和香港支部联系,准备献出虎门反正哩!就是张鸣岐本人,也不是大清的纯臣,同样在和我们讨论反正独立的事情。”

陈远琪态度犹疑,他不相信广州方面的光复会是这样顺利,对胡汉民、陈炯明突然出面阻止国民军的前进,也觉得很有问题。

但方声洞没有想这样多,他家和胡汉民、陈炯明皆为世交,又都是老同盟会的革命同志,完全想不到会被老朋友们欺骗的可能性。

方声洞还义正言辞地指责指导员陈远琪:

“吾辈志在推翻专制,今广东虽反正,而天下各省多在虏尘之中,如竞存所言,省城既然已经光复,国民军的武力就应当用在援助邻省上面——何必与民军争此鸡肋之食,使之局促不安!”

陈远琪很了解方声洞的性格,知道他性情好动又轻锐无谋,生怕方声洞一不小心就上了陈炯明的当。

所言方声洞答应下来之前,陈远琪就抢先答道:

“竞存先生说得很对,国民军的武力理应用于援助外省。但我和子明不过是营官而已,无权统筹全军的前进方向。竞存先生和展堂先生的意见,我们当送回潮州,待林总队长做出裁判以后,再做决定。”

陈炯明还想继续说服方声洞,但陈远琪已经把方声洞一把拽住,直接喊送客了。

方声洞再怎么幼稚,到这地步也算看懂了陈远琪的意思,看出了陈炯明是有意排挤国民军向珠江流域发展势力。

不过正像陈远琪说的那样,由于执委会和司令部此前没有做出相关的交待,国民军究竟是要继续强行前进,还是暂时停下脚步,这都是方声洞、陈远琪二人不敢擅自决定的大事。

方声洞送走陈炯明以后,也只好揪着头发叹息:“立刻联系总队长,咱们只有暂时停止前进,等待潮州方面消息了!”

革命尚未成功,内衅却已起于萧墙。

不止在惠州如此,在其他地方,亦是如此。

正在汕头和潮州忙碌公务的林淮唐,此时便遇到了另外一桩革命党人自相倾轧的萧墙祸事:

事情就发生在上杭,上杭县虽然属于福建省范畴,但由于临近嘉应州,很早就有先锋队和潮梅总农会的人在这一带活动,革命基础非常雄厚。

上杭素称天险,城防坚固,城内驻有两个协台(团长),一个管带(营长),集结兵力约一营以上。

相传上杭自有史以来从未被攻破过,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攻打上杭三年没有攻破,只留下一块石碑作为教训说∶“东无去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教子教孙,莫打上杭。”

清军腐朽,虽无斗志,但革命军无攻城利器,因而把握不大。不过乡间三点会已满布,经过总农会和庄文统的策动,并已同意响应同盟会革命起义。

而且上杭县东路之丰稔市、蓝家渡、泰拔一带,文化发达,知识分子甚多,亦皆热烈参加先锋队过去组织的各种活动。故光复前,上杭的革命高潮,不亚于其他地方,因此,革命势力也相当雄厚。

当时庄文统首先光复了大埔县,不久即跟随林淮唐南下,只派少数农军前往上杭行动。革命军估计,清军兵力强大,踞险固守,难于攻取,革命军只有发挥革命牺牲精神,利用炸弹威力,越险进城与敌肉搏,作孤注一掷。

另一方面,扩大宣传,造成浩大声势,使敌人陷于四面楚歌的气氛,以瓦解敌人。

农军军官潮州人朱明华决心亲率精锐四十人编为选锋队,把宣传、组织、战斗三重任务都集中在选锋队身上,使人民和清军相信革命军精强,是名符其实的,不会怀疑,不敢抵抗。

配合光复策略,具体部署是∶派出干练同志携带简明的宣传大纲,超越选锋队前头数十里,作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发动乡民立刻超过前面乡村,接力宣传,使革命军到达上杭县城以前,城内即发生震动,迫使清军投降。

另派出会操纵渡船及善游泳的同志先行出发,到上杭城侦察渡河船只,使东门对岸保持有足够渡河船只。若无必要,不要暴露身分,不动用武力,对南岸船只,只采取暗中监视和控制态度,若是在夜间,必须把全部渡船控制在河之南岸。

十月二十日,朱明华率领国民军上杭选锋队由永定向上杭进发,沿途加入革命队伍的同志愈来愈多,力量发展异常迅速,到东门渡河时,新参加的同志有三点会苏延寿等数百人。

国民军上杭选锋队于次日傍晚到达上杭南岸,乘夜渡河,直抵东门。见城门紧闭,城上有兵把守,即令开城投降,不得阻碍革命军行动。

城内守军兵力虽多,但由于惠军、潮军陆续覆没的消息传来,守军恐慌震骇下并未加以抵抗便放国民军入城。

清军协统樊彪趁乱携带大批械弹逃亡,朱明华率国民军入城后则以该县中学生为臂助,在阳明公祠设司令部以利防守管理,对清军军火展开全面搜查,缴获大批毛瑟枪。

但很快,上杭县当地的三点会头目温开元集结了数千会党,号称三千人要求进城驻扎。朱明华根据城内居民意见,认为现在城内秩序良好,太平无事,无须许多队伍挤在一起,彼此招呼,都不方便,予以拒绝。

但温部不采纳国民军方面意见,仍陆续进城,设司令部于县署。会党入城后,又强取商店的红绸、红缎、红布不给价钱,还企图进攻革命军。

朱明华当即率领国民军反击,国民军人数虽然远远少于三点会成员,但兵精粮足,又都是纪律严明的农会自卫军老兵,很快就将温开元击毙,并将三点会会党全部驱逐。

国民军肃清会党和清军以后,朱明华即邀请大埔县农会工作人员到上杭县开展农会活动,并领导当地的佃农抗租运动——这一点立刻就和福建本地缙绅田主发生极大冲突,原来支持朱明华肃清会党的本地缙绅随即勾结地痞流氓,邀请前已逃亡的协统樊彪回到上杭偷袭国民军。

朱明华缺乏防备,仓促应战,不支突围,逃向永定县,国民军上杭选锋队的多数战士和刚到上杭县开战工作的农会人员三十余人都惨遭杀害。

这就是引起林淮唐高度关注的上杭事变。

记不住网址,可以百度搜索:【185TXT】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