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民国文匪 > 第三百四十五章,参观

在李谦的带领下,杰克逊和威廉就一起前往上海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进入实验室,首先就进了一处消毒室。三个人在这里换上了一整套的,将全身都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的防护服。

“这是防化服吧?”杰克逊问道。

“是的,从你们美国专门定制的。”李谦回答道。

“这里面有什么有毒的东西吗?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吗?”威廉有点变了脸色。

李谦听了,便笑了起来道:“威廉,也许你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要知道,这套东西不是为了保护你的,而是用来保护实验室里面的那些菌种的。你知道,我们的皮肤、衣物、以及呼吸道呼出的气体中,都有很多外面带进来的各种微生物。这会对实验室内的环境造成污染,干扰了实验室的实验。所以,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以保护实验室中的那些菌种。”

这话一说,两个记者变都笑了。

“原来是这样。”威廉说,“那么这里面的空气难道不需要和外面流通的吗?”

“这当然是需要的,”李谦说,“但是所有空气在进入我们的实验室的时候,都要经过消毒杀菌的工序,然后还要在经过一道工序剥离其中可能混杂的杀菌剂。另外实验室的气体交换是强制进行的,排出的气体同样要经过消毒。”

“这是为了避免有什么危险的细菌跑出去了危害大众吗?”杰克逊赶紧问道。

“不是,”李谦一边将厚厚的橡胶裤子拉起来,一边摇摇头道:“不是,我们的实验室里面没有那些危险的玩意儿,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一些特殊的菌种产生的孢子会漂浮在空气中,而且能随着空气飞出去很远。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套系统,一些觊觎我们的秘密的商业间谍,完全可以在我们实验室附近,租下一所房子,然后准备一些培养基,自然培育霉菌,那里面就很可能有从我们的实验之中出来的菌种。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套系统,他们就不需要派突击队来硬抢了。”

杰克逊和威廉自然知道派突击队来抢指的是谁。两个人便一起笑了起来。

“这套系统也是从美国进口的?”杰克逊问道。

“啊,这套系统是从英国进口的。我们以前用的是美国的。老实说美国目前的类似的产品在可靠性上还比不上英国产品。”李谦说,“但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这套东西非常贵。要我说,英国货的质量虽然不错,但是实在是太贵了。不仅买进来的价格贵,而且维护的价格也贵。要是美国产品能够再进步一点就好了。顺便说一下,上次我们的实验室被日本人轰炸,虽然在轰炸之前,我们出于担忧,就已经撤离了人员和菌种,但是这套设备却是没法临时搬走的,结果就被日本人炸了。后来日本人要赔偿,我们当然就选了一套英国货了——谁让英国货比较贵呢。”

一边说,三个人已经穿上了厚厚的防化服,然后又相互帮忙带上了面具。三个人扛着二十来斤的全封闭的防化服,走进一个小隔间,在那里又被喷淋消毒了一次,然后才进入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只看到一群穿着同样的服装的人来往忙碌,李谦带着他们两个一路往里面走,一边走还一边利用头盔里面的送话器向两个人解释里面的情况。

“这边是进行青霉素菌种研究的,嗯,你们知道,虽然我们现在手中的菌种很不错,但是依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菌种,在效率上已经比最初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菌种更高了。”

“我们能看看吗?”威廉问道。

“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不要触碰任何东西。”李谦回答道。

威廉走到一个同样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身边,四处看了一下,然后问:“他在干什么?”

“记录温度和湿度,以及菌种生长的情况——大部分的科学实验都是非常漫长而枯燥的。”李谦回答道。

两个记者看了看,就看到一大堆的培养皿呀什么的,基本上什么都看不明白。杰克逊还试图去看看墙上悬挂着的操作规程,只可惜这文件是用汉字书写的,而他也没有照相机可用把这东西先拍下来,然后再找认识中文的人来辨识,所以也只能看看了。

“李校长,您提到的那位童先生在这里吗?”杰克逊问道。

“不在,他在另一个实验室里。他是整个实验室中常务负责人,总是呆在最最关键,也最辛苦的地方。这里如今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位置了,如今任务最重的项目是关于链霉素的项目。如今童村是这个项目的主管,所以他并不在这里,你们跟我来……”李谦说。

于是李谦将他们带到了另一处实验室,敲开门,里面一样很忙碌,李谦走上前去,和一个同样穿着一身的防护服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个人便转身向杰克逊和威廉用英语问好。

“童村今天比较忙——嗯,他就没有不忙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好了的,你们每人只能向他问三个问题,而且不能涉及涉到技术机密。”李谦说道。

……

这次采访让两位记者都很满意,因为他们是到现在为止,唯二的进入过这座神秘的实验室的记者。虽然只有实验室外部的照片,没有实验室内部的照片,但是仅仅是对这座甚至引发过美日之间的外交风波的内部情况进行文字报道都能吸引不少的眼球了。

所以关于上海大学实验室,或者说用报纸上的说法,“神药青霉素的秘密摇篮”、“世界上最守备森严的实验室”、“藏着至少价值数亿美元的机密的地方”的报道,自然能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而且你想,这个报道当中自然还会有各种背景的解释,于是财富的传奇、科学的奇迹、惊险的斗智、阴沉的杀机……这些能吸引眼球的,能让好莱坞忙碌几十年的东西会聚在一起,还能不好看?

而在这个报道当中,李谦作为数学奇才和商业奇才,以及爱护学生的好老师,忠于祖国的好公民,热爱自由的正派人,诙谐风趣的好朋友的形象自然是显得更加的耀眼。同时童村的刻苦学习,努力研究,一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的劳模形象也树立起来了。

本来童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包括《柳叶刀》在内的杂志上也发表过不少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了。只是这些杂志都太过小众,缺乏公众影响力。而且更要命的是,童村每次发表论文的时候,都要把李谦的名字放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上。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通常主导大部分的实验工作,在一般的情况下,引用一篇论文时,提到的就是第一作者的名字。而通讯作者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在投稿、同行评审和整个发表流程中负责和期刊沟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从这个划分来说,童村是第一作者,而李谦是通讯作者,这是非常合理的。

在正常情况下,论文发表带来的名是第一作者的,利是通讯作者的。但是作为通讯作者的李谦实在是太出名了,以至于他既是被放在通讯作者的位置上,发出的光芒还是盖住了童村。再加上童村又在论文中多次提到,一些最关键的方向和方法都是李谦指出来的。这样一来,不少人甚至觉得,童村这个第一作者其实是沾了李谦的光,有了李谦的资助和指导,换他去也能出成果。

不过随着报道的发表,童村的很多工作,很多贡献也开始为人所知,李谦觉得这对于帮助童村赢得一个诺贝尔奖提名应该是有不小的帮助的。

很快,从德布罗意那边传来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推荐人原本打算推荐弗莱明和李谦,但是现在他觉得的确应该加上童村。只是因为如今的时间已经到了提出推荐的最后期限了,所以已经来不及加上童村了。因此他已经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出了,希望这一次就不要把诺贝尔奖发给青霉素了,这个奖还是留着明年发吧。

既然提名人在讨论的时候都做出了这样的表态,估计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肯定是和李谦无关了。李谦通过一番运作,终于让自己没机会在1935年拿到诺贝尔医学奖了。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李谦却很满意,因为1936年有国际数学家大会,这一次他肯定是要去的,而且是要在主席台上发言的,另外他的学生也很有机会获得菲尔茨奖。反正都要去欧洲,都集中到1936年,然后跑一次欧洲,就把两件事情都一起解决了,你说这效率是不是高了很多?所以推迟到1936年,实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