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205章,从大冶到武昌

在正月这段时间,电子信息工业局最悲催的大概就是杭州雷达所派来给舰载雷达故障“擦屁股”的小组了。

一开始认为是雷达伺服电机的问题,雷达小组现场检查故障,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不是雷达没稳定好,是电机转速变化量不按控制指令来,导致跟踪目标丢失。雷达小组当场把舰载雷达大卸八块,还让杭州往上海运零件,折腾了大约10天,重新组装起来再开机,直接黑屏。

从头开始找雷达的故障根源,最后拆开雷达控制箱,这才发现里头的电容已经爆了三四个,这是长期在海边工作,雷达元器件在高湿度高盐度环境下完蛋了。

在唐华电话指导下,雷达小组重做雷达的机箱,整个全密封起来,只留一个带空气除湿的小洞做气体交换,发热量大的几个元件安排在箱子边缘,用导热管把热量排出箱外。看着雷达小组在舰上和码头上忙碌的样子,唐华觉得华东海军的高司令员真是太有远见了,是他坚持让舰载雷达、导弹火控系统在春节前就出海试验,所以这些故障提早发现,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调整。

看样子整个二月份,雷达小组都要排除故障和修补缺陷,3月初重装之后可以再出海测试测试,就算测试再翻车,雷达小组都还有足够的时间再排除一次故障。

雷达故障的排除并没有唐华什么事,他春节除了在家就是在计算机所,和列别杰夫鼓捣第三代超级计算机t52,在2月15日装配调试完毕,2月19日把t52的16个机柜、5台显示器和一大堆附件装了三个车皮,往蛟河的50中心送去。

……

“大冶这地方怎么这么难走……当年日本人是怎么一年运出去几十万吨铁矿的……”

从上海到大冶,铁路换水路,水路再换陆路,从大冶旁边的长江码头上岸,就既没有火车也没有汽车,只能骑马了。

唐华和钢铁工业局副局长鲁达一人一马,身后是几个钢铁工业局和重工业部的干部,颤悠悠地走在去往铁山的丘陵小路上。

幸好劳资在乌梁素海学过骑马。

小山路旁边就是大冶铁路,时不时可看见路基被山洪掏空或坍塌,或者是铁轨和枕木大段缺失。即使有残存铁路的地方,也是枕木腐朽铁轨脱线。可想而知大冶铁矿里头是个什么景象……

在当年的汉冶萍钢铁联合体,大冶铁矿的矿石用这条三十公里的区域铁路从矿山运到长江码头,再运到汉阳铁厂。

和汉阳铁厂20年代衰落30年代废弃不同,大冶铁矿和大冶铁路一直忙碌到1945年,因为日本从1904年起一直在买大冶的铁矿石,北洋政府时期完成了对大冶的资本控制,1938年起直接占领掠夺,四十年总计从大冶刮走1500万吨矿石。1945年日本人走了,国府用4年时间就把大冶铁路连同铁矿山给废了。

唐华是总理叫过来定武钢项目的,但是在定钢铁厂之前先得确定铁矿行不行。

大冶铁矿的品位在中国境内矿山中算高的,大部分矿品位在50%以上,有些甚至接近60%,低磷高硫。但大冶有一个好处:它的露天矿很多。

至于储量,50年代会勘测出总储量1.1亿吨,后来又发现了部分新矿脉,最终总储量3.5亿吨,有开采价值的储量是1.5亿吨。按武钢的建设规划,应该可用个20~30年,三十年之后……淡水河谷65%品位的矿砂应该能接济上了。

“鲁局长,看来钢铁工业局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唐唐华说,“大冶铁路和码头等于都是废弃状态,修复到可用状态跟新建差不多。而现在这个码头区的吞吐量又比较有限。应该修武大铁路。”

鲁达:“是的,大冶铁矿最高峰的时候一年也就运出100万吨铁矿石,武钢建成投产后年消耗铁矿石会达到200万吨,二期三期全部建成后有400~500万吨/年,与其修复旧码头,扩建两处码头再购置矿石驳船,不如修一条从武昌到大冶的铁路。”

唐华:“武大铁路的报告打到铁道部之后,铁道部那边表示有些困难?”

鲁达:“铁道部倒不是说修不了,而是说人力物力很难调配,毕竟现在全国到处都在修复废旧铁路和新建铁路。滕部长说,如果能晚1年动工,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唐华:“我和陈副总理花了老大功夫才把武钢的动工时间比1950年的初步方案提前了18个月,如果一切正常,1956年初武钢就要试运行。看来回去以后还是在铁道部那边摆事实讲道理……铁矿和钢铁厂肯定要同步投入使用,不能一个等一个。”

唐华琢磨,如果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铁道兵工程兵一下子就能抽调半数回国(剩下一半在朝鲜帮忙两年修桥铺路),铁路建设的人手就会多出很多……不过现在还没结束。但1953年肯定能结束,也就是比原历史提前一个月还是两个月的问题。到时候铁道部那边就会有意外的援兵加入战场……但最好武大铁路还是早一些开工,最多推迟6个月,推迟1年的话就算志愿军铁道兵回国也赶不回工期了。

……

走到大冶的露天矿坑边,这种人工硬生生改变自然地理的景观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大冶有史记载的铁矿开采可追溯到公元226年,孙权挖的。历史书上写孙权在鄂州“大兴炉冶”,大冶和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古代拿个镐头挖出的矿洞,跟眼前这个大工业化的铁矿遗迹根本没法比。

露天矿坑原本可能是平地,也可能是小丘,勘探出地下有铁矿后,就先把方圆一公里的土层铲掉,把露出地面的铁矿石挖出来,大卡车运走。挖到矿底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直径接近1公里的巨坑,坑边是螺旋状的公路,远看像坑边的小白线。实际上这些小白线的宽度能让两辆汽车并排通过。

“唐部长,鲁局长,”派往大冶的429勘探队队长与唐华见面,“我们已经勘探了大冶60%的矿区,对民国时期的旧矿图做了核准和修订,新勘探了20平方公里的区域,而且在新勘探区发现了两处矿脉。”

唐华:“听说大冶有不少是铜铁复合矿,而且也有一些单独的铜矿。”

勘探队长:“铜铁复合矿和铜矿都发现了成规模的矿藏。单独的铜矿储量不是特别大,但已达到开采的规格,而且品位很高。您看,这是我们从铜矿里发现的天然铜,随便找了半小时就发现了十几块。”

唐华接过勘探队长递来的天然铜小块。黄红色的铜金属,外形很不规则,甚至有点像一小砣珊瑚。

现在这个勘探队肯定勘探得不够完全。倒不是不够仔细,而是勘探手段还比较落后。

大冶有全国第四大铜矿,储量650万吨。大冶隔壁的黄石也有规模不小的铜矿,21世纪中国的10大铜矿里面,第四是大冶,第五是黄石。

说起来,这次应该把有色金属工业局的人也拉上几个一起来的……

……

从长江码头骑马到大冶铁山,再骑到隔壁的黄石县,在这里有接应的吉普车。不能再骑马玩了,钢铁局的鲁达大叔快撑不住了。

“从苏联引进的钢铁设备会在1953年到1954年运到,”唐华说,“我们有大概两年的时间,做该做的准备。”

鲁达:“厂址从23个勘探地址最后挑选出的三个备选地点,钢铁工业局的专家、苏联的专家大多数赞同在武汉青山新建钢铁厂的方案。”

唐华:“我的意见和专家们一样,那就以青山新建钢铁厂为第一方案,上报总理和陈副总理批准。现在讨论一下,以青山为址可以立即开工做哪些准备工作。”

华中钢铁公司的经理、315厂筹备处主任高云深先说:“首先的准备工作是拆迁和搬迁。”

唐华:……

鲁达:“我看到的资料,青山区有4个自然村,在未来1到2年,这些村子以及他们的耕地全部要占用。村民我们会尽量吸收到武钢的职工中,但要留出搬家的时间和盖新房子的时间。工厂简称以后从他们村里招工,工种不同也就是补偿的不同,村民原有土地的面积、等级、人口、成分、劳动力、青苗、树木、粪坑,这些都要统计。不过我估计困难最大的事情,是四座村子的坟墓。”

高云深:“是啊,坟墓这个问题是最难的。要迁移千百年的坟墓和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有的社员思想上可能一时想不通。这就特别需要依靠党,依靠群众,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向群众讲清道理。”

看来这事儿不大,高云深这么说,说明给村民的经济补偿不会有问题——所有劳动力从农民升为工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反倒是祖坟迁移得做工作。

搬迁的问题讨论完,就是先期建设的配套工程了。最先修的肯定得有长江码头,钢铁设备要用船运过来。然后要修很多个砖瓦厂——得盖厂房和车间。厂区地皮平整、修筑道路。

“郝列布尼可夫部长走了之后,现在是哪些苏联的钢铁专家在武汉?”鲁达问。

高云深:“现在是巴杜洛夫带领的专家团在在这儿。昨天我刚和和马洛歇夫沙什科夫、克料沃诺索夫、克罗特基、匹列卡茨这几个人开过短会。他们之前协助过429勘探组,在大冶象鼻山和龙洞之间的巨大铁矿体就是他们发现的。”

唐华:“既然巴杜洛夫在的话,不如明天我们请他们过来,一起规划一下,在苏联的钢铁设备运到武汉之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建设。”

……

唐华于是先宣布今天会开到这儿,其他事宜等苏联专家过来了再一起谈。

在朝鲜战争结束、一五计划启动之前,能用于工业建设的资源并不算太多。除了和兵工相关的配套厂子,纯工业企业得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和交通这三方面。

而武钢又是初期的钢铁企业中非常微妙的一个。

主席说的“钢铁要过江”,武钢确实在长江以南。而且这是长江流域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

武钢建成后,冶炼出来的钢材偏重于轧制成钢板。这些钢板会走水路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一带。

这些钢板

是造船的……

也就是说,武钢早投产一天,长江口的造船企业就可以早复兴一天。

除了轧钢,武钢还能供应很多钢铁制品。如果想把长江流域建立成一个与东北并列的工业体系的话,武汉的煤铁复合体就是长三角工业企业的硬支撑点,武汉的钢铁可以把重庆到上海都撑起来并且保持至少10年。当长江流域的钢铁需求突破天际的时候,就再弄一个新的钢铁企业。

而且……造船业不只是长江口有。这次唐华来武汉,在拍板武钢的同时,其实是在等一拨人来武汉,商讨如何在武汉建一个造船厂。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