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161章,苏联先得一分

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拜科努尔发射场。

1955年6月在这片半荒漠半草原地区建起来的大型火箭/导弹发射场,在进行导弹试射时的代号是国家第五号导弹试验场,后来改为主要发射运载火箭,才起了个新名字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9月25日下午,r-7洲际导弹/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亲临发射场,亲眼看着这一枚r-7(8k71ps)运载火箭在车间把四个助推器绑好,再用平板车运出车间,运到发射架上竖立起来。

“人造卫星一号”在车间已被安装到火箭尖端,再盖上整流罩。火箭在发射场起竖,用几根固定臂稳住,加注燃料就可以发射了。

不过,现在还不能加注燃料,因为气象局提供的气象预报显示,发射条件可能不太好。

“克孜勒奥尔达气象中心发来的气象情报,9月26日中午,发射场有5到6级大风,9月27日凌晨风力可能会加强到6~7级,鉴于这种气象条件,我们至少应该等到9月28日再进行发射。”

负责与气象部门联络的发射中心参谋告诉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最近几个月都很忙,是那种忙到经常通宵奋战的程度。昨天下午到拜科努尔之后,他总算睡了一个完整的觉,但脸色还是青青的。听参谋介绍完情况,科罗廖夫说道:

“那我们就9月27日傍晚再看气象预报,决定是否加注燃料。”

参谋:“希望我们不会因为恶劣天气而在太空竞赛中被美国抢先。”

“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科罗廖夫说,“美国人的动态我们一直都在跟踪,即使人造卫星一号因气象原因推迟一周都不会有问题,甚至人造卫星一号发射失败,我们第二枚火箭也能赶在美国人首次发射卫星之前升空。”

……

北京。

唐华从哈尔滨返回,前进一号卫星的样机还在房山的542反应堆里烤着呢。

在反应堆里吃辐射的卫星还有线缆连出来,用仪器检测里面的主要部件工作是否正常。到目前为止,卫星的核心部分输入输出响应都是正常的,防辐射措施看起来做的不错。

但前进一号现在还不能取出来,样机要按规定的程序,在反应堆里烤够30天,也就是10月2日取出。

9月底还有一个踏实的真正的好消息:包钢一号高炉投产了。

“9月22日,包钢一号高炉点火,9月23日晚炼出第一炉铁水,随后进入氧气转炉炼钢,至1957年9月25日,轧钢机已出第一批钢轨。”

“从铁矿石到钢轨的整个生产链条运转正常有序,冶炼所耗物料合乎规范,不超出预计成本;现场操作人员数合乎符合钢铁工业局制定的条例,不超编、无闲人。”

包钢1954年开工建设,工期3年零两个月,和武钢的建设周期差不多。

其实包钢的建设进度比武钢更快,工程协调更好,毕竟中国已经有了建设第一座现代化钢铁厂的经验了。至于还是花了三年时间才投产,是因为工程需要在包头附近建设第二座铁矿供应中心——白云鄂博的含稀土铁矿在冶炼的时候分离稀土和铁比较麻烦,冶炼成本高。

“祝贺包钢全体建设工作者、全体钢铁工人,你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希望以同样的效率和质量,在1958年1月完成2号高炉的建设并投入生产。”

“包钢金属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与高炉同等重要的事情,大型国有支柱型企业的职责不仅是为社会生产产品,还包括研发本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推进本行业的技术革新。”

“一个企业如果满足于做生产线的运营工,对生产率的提高毫无兴趣、对技术进步毫无敏感性,日积月累,这样的企业就会从国家工业生产的先锋队变成国家的包袱,最后成为国家的挽救对象。”

给包钢的电报起草完毕,还有一件事。

195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赫鲁晓夫邀请主席去莫斯科参加庆典。

主席当然是要去的,1954年国庆五周年也是赫鲁晓夫带团来祝贺的。然后,苏联科学院和部长会议秘书处还顺便问,唐华来不来?

考虑了一下,唐华还是算了。11月份正是运载火箭和卫星发射前最紧张的时候,完全脱不开身。

写完“不去了”的电报,唐华转了两转笔——不行,还是去房山看看卫星的辐射测试情况吧。

……

拜科努尔。

9月27日傍晚,风力从6级降低到3~4级,这已经可以发射卫星了。但是,气象部门又预告明天阴有阵雨,稳妥起见,建议火箭在9月29日发射。

科罗廖夫走进发射场,走到r-7火箭脚下。捆绑上四个直径3米多的助推器之后,r-7的底部直径10.5米,就是一个大柴捆的样子。30米高的火箭,在脚下需要尽力仰头才能看见火箭的尖端,夕阳中金属质地的外壳闪耀光芒。

火箭的尖端就是人造卫

星一号,重83.6公斤,主体结构是一个金属外壳的球形仪器舱,内装两套无线电发报机和蓄电池,不过,主要重量是电池——51公斤。卫星还有4条鞭状天线,这并不是什么在地面折叠到太空中展开记忆合金,它装在火箭头部的时候四条鞭子就是张开的……

由于是靠蓄电池供电,在蓄电池用尽之后,人造卫星一号就会永远沉寂,只有地面用大型雷达搜索才能发现它。不过这种现象也不会持续多久,由于轨道的近地点很低,大气的阻力会让它逐渐减速,在三、四个月后就会坠入大气层。

这个280吨的庞然大物,竟然只能把83公斤的物体推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且在飞行过程中,火箭还不能出现太大的技术故障。

科罗廖夫比任何人都清楚,开创太空时代的历史意义有多大。为了稳妥地把人造卫星一号送入太空,不管有多谨慎都是值得的。

“切尔托克同志,我决定了,火箭再次推迟发射,9月29日或9月30日升空。”科罗廖夫对着电话说。

……

9月28日,天气预报不完全准确——风停了,天没变阴,实际上有那么大半天时间,丘拉塔姆上空很晴朗——本来这是一个发射窗口的。

到下午天上的云层才密起来,晚上9点下了小雨。

9月29日,小雨还在下,果然今天也发射不成了,那就继续等吧。

……

9月30日。

29日晚8点,最后一场阵雨下完。30日凌晨,气象观测员观测到云层正在消失。

当气象预报确认明天12时之后是晴天且风力只有3~4级,科罗廖夫果断下令,火箭加注燃料。

9月30日,天放晴了。

下午6时30分,第五枚r-7运载火箭/弹道导弹携带着第一枚人造卫星,从1号发射台点火升空。

20个喷管的火焰联成一团,地面跟踪人员紧张地用高倍光学观测系统跟踪火箭的状态,但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要送的卫星只有83.6公斤,对r-7火箭来说绰绰有余,理论上,这20个喷管只要有18个在喷火,卫星就能入轨。

这就是科罗廖夫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保险措施”——大火箭发射小卫星还能有额外的容错率。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没建立全球航天监控网络,火箭飞出哈萨克斯坦、飞出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后,就从苏联的控制范围内消失了。不过,在消失之前,雷达监测站观察到了四个助推器第一级准点分离。

苏联最后确认卫星发射成功,是在90分钟后,人造卫星一号绕了地球一圈,再次进入苏联领土时。

……

《苏联跨出了星际旅行的第一步,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苏联开辟了科学新纪元!》

《美英等国无线电公司收到人造卫星的讯号》

“经过各科学研究所和设计局的大量的紧张工作,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制成。9月30日下午,我国用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使卫星获得了接近8公里/秒的速度,足以使其摆脱地心引力,成为地球的卫星。”

“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项极重大的贡献。在这样的高空中进行的科学实验,对认识宇宙空间的特性和研究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的性质,具有巨大的意义。”

……

虽然内心狂喜,但实际上苏联是以极为克制的心情报道这则消息。

也不用在文字上花太多的功夫,事实摆在这里:苏联率先进入了太空。

“谢尔盖!太棒了,我本来不相信你能用你的卫星超过美国人,但你真做成了!”赫鲁晓夫得知消息后,给科罗廖夫道贺。

10月2日,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的消息也上了国内报纸的头条。在第一版有祝贺的文章,后面还附带了卫星在今后几天经过中国几个城市的时间,以及一张卫星周期曲线图。

过几个月,估计自己的卫星也会来这么一出,先让懂无线电的国人练练。

……

华盛顿。美国参议院特别会议。

“先生们,我们给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拨款已上了10亿美元,为什么现在率先发射卫星上太空的是苏联人?苏联已经做到超过美国了?”

一名干瘦的议员问艾森豪威尔。

“苏联在导弹和航天方面的投入一点也不比美国少,”艾森豪威尔说,“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苏联政府可以不做任何解释就抽调大量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航天工程中,这就是美国与苏联的差距。”

参议院席位上一阵嗡嗡的交头接耳声。

“杜勒斯先生,苏联在航天领域领先美国,难道你们中情局就没有一点警示吗?”

艾伦·杜勒斯,国务卿杜勒斯的弟弟拿出一叠厚厚的报告:“并不。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中情局就不断报告苏联在火箭和弹道导弹领域正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