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172章,6.4亿次每秒!

上海钢铁公司第三钢铁厂。

解放前上海就有3家钢铁厂,最多的时候上钢曾有8家钢铁厂,现在建成投产的一共五座,分别是上钢一、二、三、五厂和浦东钢铁厂(四厂)。

从1950年起,重工业部动用全国力量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先是对日据时期的鞍钢和本钢做大幅度改造扩建,然后从1952年起,每两年开工一个大型钢铁厂:武钢、包钢、马钢、以及即将开工的唐钢新厂。

看出来了吧,其实从解放之后到现在,上海的钢铁业一直没有拿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但是上海钢铁公司的钢铁年产量,1951年是30万吨,1957年是200万吨……悄无声息地,上海居然成了全国五大钢铁基地之一,而且排名第四(包钢因为3号和4号高炉未投产,年产量只有150万吨)。

这几年国家只向上海钢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比如钢铁研究总院派人过去搞氧气顶吹转炉,很少提供资金支持。唯一的一次国家支援,是1955年直接买了一套英(印)钢铁生产线,但就这,设备买回来之后也是上海市政府自己玩转起来的。

总之上海钢铁公司产能的扩张,主要的依靠除了上海市财政,就是自己积累的利润。

(武汉、包头略显尴尬)

“江南富庶之地,上海工业发展有坚实的农业支撑,还有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比较浓厚的工商业运营传统,所以我们上钢能够有比较顺利和快速的发展。”上钢三厂的马厂长谦虚地说,不过言语之间还是颇为骄傲的。

唐华:“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钢铁的需求量年年猛增,这也是上海钢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你们上钢三厂,是造船业为主导推动的快速发展。好消息是,今后上海的造船业还会继续迅猛增长。”

上海钢铁公司不但钢铁产量悄咪咪地窜到了200多万吨,而且质量也很不一般。现在唐华走访的上钢三厂就是生产船用钢的。56型驱逐舰3、4号舰的材料由武钢生产,其实上钢三厂也供应了一部分;01型护卫舰国产化之后,钢材大部分是上钢三厂+五厂生产的;万吨轮的钢材也是。

马厂长:“我们也感觉到了。如果船用钢材迅猛增长,上钢三厂和五厂是不是将来会合并?”

唐华:“现在上钢一厂生产不锈钢,上钢二厂生产高强度钢丝绳和钢线,你们厂做船用钢材、中厚板,浦东厂做各种民用碳素钢,五厂生产特钢。重工业部未来的规划,三厂和五厂确实有合并并且大扩建的准备。”

“哦!那就又是大场面了。”

唐华:“现在都说上海不是五个钢铁厂而是9个,因为苏州到上海这一线还自己开了4个国家标准小型钢铁厂,全都在开足马力生产。江苏-上海需要太多钢铁了。三五厂的扩建不是一般的扩建,因此可能需要择地建立新的钢铁工业园区。”

马厂长:“是不是要离开上海市区,到比较远的地方?”

唐华点点头,“初定在宝山县。你们现在可以考虑考虑,合并和迁移时都有哪些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最重大的问题都是距离比较远产生的。”马厂长说话很直截了当。

离开上海市,对于很多工人来说,可能就有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唐华和马厂长两人商议是不够的,得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开现场会解决问题。

……

上海市委书记柯庆师:“上钢新厂跑到宝山县去了啊,你们到底要造多大的钢铁厂?”

唐华:“十五年后,上钢新厂的年产量会相当于现在全国的钢铁总产量,也就是千万吨以上。”

柯庆师:……

唐华:“远期规划是得提前想到以后的发展状况,比如上海,如果你们做15年的市政建设规划,可能就要做好上海人口突破一千万的准备,而且以后还会继续增加。”

柯庆师:“是啊,工业化也必定伴随着城市化,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宝山县比较偏远,如果那里出现一座钢铁城,这么多人的日常消费是需要考虑的。我们会和工业部门一起协调好时间节点。”

唐华:“除了以前我们定的那套国企-地方联动的原则,还希望在上钢宝山新厂投产的时候,修筑一条从宝山到上海市区的快速路,然后通上公交线路。”

马厂长:“我看还可以把宝山县改成宝山区。这样工人就不觉得是到乡下去工作了。”

柯庆师、唐华:……

……

上海计算机所的超算大厅,是现在世界上所有超级计算机的诞生地。

不只是设计发明的地方,还是生产地——从tc50开始,每一台超级计算机都是在这里进行总装。

不过,从tc55之后,已经有两年没有研发超级计算机了:56年和57年都只推出t56mt57m中型机和t56l/t57l大型机,反正大型机对于中苏的正常用户,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够了。

不正常用户就是国家气象局,要满足不正常用户的需求,那就非得全新架构的超算不可。

“李强!”

在超算大厅有几个人做最后的检测和组装,唐华进去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李强。

李强:“唐部长,你要是再过三五天来,就会刚好赶上超算第一次启动了。”

唐华:“那就没多少新鲜感了,还是来看看组装即将结束时的超算,裸露的电路板,大捆大捆的线缆,还有一眼可见的散热管和散热片,这才是科技感。”

李强呵呵呵大笑,“第三次超算会议时你不是说越简洁越先进吗?”

“在某个特定时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会复杂化,我们用复杂的设计达到所需要的性能之后,再重新走向简洁。现在就是复杂系统的阶段……老列呢?”

李强:“列别杰夫外孙女出生啦,在家看娃呢。”

老列是全家过来的,女儿在上海安排了工作,俄语翻译,前年和计算机所一个姓程的小伙子结婚了。

……

“3-7柜完毕了。”“完了?那冷却管路加压。”

超级计算机采用水冷降温。

这是第三次超算会议是确定下来的。之前的试验,用散热片给芯片散热,似乎实验室测试的时候过关了,但当试着叠起几十块布满芯片的电路板再测试,散热片又不灵了。

给每块散热片加个小电风扇,那就是得几千个散热风扇,这可不敢保证个个都正常运转。如果有一个不转,下面的芯片就可能过热死机,甚至芯片烧掉。

在会上每个人都琢磨了很久,最后认定液冷散热是唯一的办法。

唐华和李强来到3-7柜,也就是第三核心7号机柜面前。冷却系统灌水,启动,噪音很小——马达在几米外的地方,将冷却水送入密密麻麻的复杂冷却管路。

“全是铜,原材料和铜焊费用都不是一笔小钱了,”李强说,“还有水管的连接,因为工艺要求特别高,管线连接处绝对不能出现漏液,因此找的都是顶级技工,管线完成之后还要反复检查。”

唐华:“如果按最先1920片的构架,芯片、电路板之间的间距比现在2880片要疏松得多,散热压力可能没这么大。”

李强:“哎,还不是想尽量冲击极限运算速度嘛。竺老开始说亿次能做中长期天气预报,等正式开会的时候就说不行,3.3亿次起步。我们干脆就直接做到6.4亿次每秒的运算速度,竺老要是再增加要求,超算也能扛住。”

“真的能扛住吗?那太好了。李局长、唐部长,竺老打电话来了,说他下面的几个小伙子又调整了一次算法,中长期天气预报24小时运算出结果的话,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最好再快一点,4到5亿次每秒才行。”

涂长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超算厅的。

涂局长和国家气象局的工作组1957年12月就赖在(进驻)上海计算机所不走了,竺可桢和叶笃正倒是主要在北京活动,但他俩以及研究所是隔三差五和涂长旺联系,掌握超算制造的进展,如果超算快完工了,就马上飞到上海。

涂长旺补上的这一句话,让李强脑壳都痛了:“唉……”

唐华:“涂局长,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只是和计算机算力和算法精确度有关,还和天气参数测量的精度有关,我们第一次运算的区域,气象站硬件都足够好了吧?”

涂长旺:“几大测量仪都是当前能拿到的精度最好性能最稳定的货,每个气象站都架设了有线通信,另外还有对讲机作为备用。做预报的区域是华北和华东的部分地区,确切地说,黄河-淮河流域。”

唐华:“看来我们的工作节点刚好,超算投入使用的日期刚好卡在3月,这样你们的天气预报系统就可以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开始工作。”

李强:“另外还得说一句,我们只管把计算机搞出来,准不准可不负责啊。”

……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

中长期天气预报的算法又做了一次调整,不是青年程序员们收拾前任的屎山,而是叶笃正最近完成了一项研究: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这一变化的理论和数值代入中国区域的天气预报之后,计算量会有所增加。

“涡旋运动,东亚环流,大气能量频散传播,大气运动的闭合方程组,东亚季风理论,竺老,我们手头的理论就这么多了,拿来做中长期天气预报,我总感觉还是有些不够。”叶笃正对竺可桢说。

“现在我们其实还是在动力气象学的三大经典理论框架之内,你我提出的都是修补公式,”竺可桢说,“希望以后能够有新的理论出现吧。”

……

《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是1957年底发表的,叶笃正的这篇论文提交igy之后,在国际气象学界引起极大关注。

这篇论文很长,叶笃正不但写了自己对东亚环流的研究,还把之前气象学的几个理论联立起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