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176章,我没空去开会,你们过来吧

天气预报上报纸之后,国家气象局、计算机所的这十天过得是很煎熬的。

演算出来的黄淮地区10~15天天气预报,大部分地区无甚稀奇,要么是晴天要么是多云,没有降雨,只有风力强弱和方向的不同,说实话当地的老百姓可能对这个都不太感兴趣,唯独这提前到来的春季降雨是很明显的无法回避的天象。

因此天气预报中不能不提到这场雨到底下还是不下,但没想到的是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与叶笃正的经验有很大不同,争论之下是以抽牌比大小的方式决定的。

“涂局长,我们不是后来每48小时演算一次天气预报么,难道2月28日和3月2日算出来的结果还是处于混沌状态,3月3日的气象观测数据才给了决定性的证据?”

唐华十分好奇,眼前涂长旺、叶笃正、竺可桢看样子都是好几天没睡好的样子,黑眼圈都很重。

涂长旺:“2月28日第二次黄淮中长期天气预报运算的结果,上面这场春雨到来的时间反而被推迟了36小时。这个结果一算出来,我们都惊了。”

唐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

叶笃正:“这就是气象学……”

涂长旺:“3月2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运算,春雨到来的时间又往回提前了12个小时,也就是说,比2月26日运算结果还是推迟了24小时。”

竺可桢:“现在我们意识到了,3月3日的高邮湖气团是个很邪门的现象,它对未来7天天气几乎是决定性的。但是高邮湖的气象数据不够详细。主要是没有在湖中心设立气象观测浮标。而根据湖边的两个气象站的数据来推算,结果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涂长旺:“我已经让气象局工程队在高邮湖里增设一个全自动气象浮标了。看来以后这种大面积湖泊,湖中水域都要搞浮标。”

……

天河一号每次运算需要全功率开机21小时左右,运算结果从1天后到第15天。2月27日起,国家气象局就每天都查验各地天气是否和天河一号的运算结果相符。

27日和28日的结果非常振奋人心,比以前手算+计算机有限辅助准确一些,但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10天后的准确率会下降到多少,才是关键的考核点。

3月3日下午,气象观测数据把之前很不乐观的形势一下子逆转了,竺可桢当即就推断,2月26日运算出的26日~3月13日中长期预报有可能是对的。

3月4日,根据3月3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做的第四次运算结果出来,这回淮河两岸及淮南地区3月10日的天气预报又回到了2月26日预报时的状态。当然,此时已经不是10~15天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了,3月4日的结果一直推算到了3月19日,3月10日只是整个时间段的中间点。

——不过,7天的中期天气预报在现在几乎也是空白。

“涂局长,你们气象局诸位打算一直等到3月13日,第一次中长期天气预报的结果全部印证或者证伪?”唐华问。

涂长旺:“对。”

……

上海闵行重型机器厂。

“现在,我们可以说成为了第六个能够自行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国家。”

沈鸿及重型机器局的同志在闵行重型机器厂与唐华开现场会。

万吨水压机,即使在西方的工业化国家中,也是只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的超大型工业设备。1950年时,能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只有四个国家:英国、美国、西德、捷克斯洛伐克。1951年,苏联才跨入自制万吨水压机的行列。

——没错,苏联是战后在捷克的帮助下,才把本国自制的水压机从8000吨升级到12000吨的。

在自制万吨水压机之前,中国已经购买了2台捷克的12000吨水压机,一台在上海,一台在富拉尔基。但是这东西既贵,又不好运输,未来中国机械加工的需求又很大,粗略估计,到二五结束时,国内可能总共需要4~5台12000吨水压机和至少5台6000~8000吨水压机。

1956年,沈鸿打报告提出研制中国自己的水压机,很快这就作为重工业部重型机器局的重点项目进入了研制流程。

……

众人眼前的水压机不是那台国产货,是从捷克进口的那台。十几米高的水压机在特制的高大厂房里,像一个大铁人,炽热的钢锭送进去,在巨大的压力下,高强度合金钢锭居然像橡皮泥一样,咯吱咯吱地就压瘪下去了。

接着钢锭换个方向,翻来覆去轧,顺利地完成了拔长、镦粗、切断等操作工序,一根长长的蒸汽轮机主轴就这么诞生了。

唐华:“大连那边,希望能尽早解决剩下的一些设计缺陷,调整完毕之后,大连机就会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沈鸿:“d区形变超标的问题,我已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趁着这次到上海开会和交流的机会,我想再看一眼捷克的万吨水压机,看看从中是否能找到启发。”

唐华:“你的水压机液压通路结构和捷克的这台可不太一样。”

“所以说是找到启发。或者说,验证一下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不是正确。”

唐华:“重型工业母机,以及整个重工业,要搞好首先得放下心里的疙瘩。现在还有部分同志,一说到大型、精密、复杂这三个名词,就被吓住,而没有想,人家一百年前不也是啥都没有,为什么他们发展到出了这个,我们不行。”

“我再说一个例子,上海的船舶设计院,由他们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完成了,首航非常顺利。万吨轮,我们从没有造过,船舶设计院是1950年才成立,1952年才开始做设计工作的,许多同志一听说要自己设计万吨轮,也都头皮发麻。”

“这时候,船舶设计院的牧野茂就出来安定大家的情绪,他首先是让设计人员们消除对自主设计的畏惧感。牧野茂说,我们没有拿到任何一型外国万吨轮的全套图纸,这是事实,但并不算什么特别大的困难。万吨轮,不就是一艘大船吗?你们的工作是什么,是设计船舶。”

沈鸿和重型机器局的同志刚刚自行设计出万吨水压机,又听说船舶设计院也做了类似的壮举,心里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

“这个穆同志看来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厉害啊。”

得,这位同志以为牧野茂是中国人,姓穆。中国不但有姓穆的,姓牧的都有。看来牧野茂老先生在中国人堆里蒙混过关一点都不难。

唐华:“老沈,大连水压机的调整和修补,这个工作是要做的。不过,你的团队从现在起,主要的经理应该是准备转战上海,在上海制作第二台国产万吨水压机。上海的工业发展速度超出预料,尽管直接从捷克进口了一台12000吨水压机,但是眼看就不够用了。”

沈鸿:“明白。唐部长,我想,上海订制的这台万吨机在大连的基础上,再稍作一些改进,提高寿命,提高作业效率。”

唐华:“这点我完全支持。”

……

盐城。

1月初下过一场雨夹雪,然后直到正月,都是持续的干冷天气,偏北风时大时小。3月9日,原本还有2,3级的北风停了。然后,村里镇里一些老头老太感到自己风湿的老寒腿开始隐隐作痛。

“南风天了,回潮,我这老腿也疼起来了,不会是要下雨吧?”

“还真有可能。”

3月10日上午,盐城西南的秦南镇越来越阴沉的天开始稀稀拉拉地掉雨点。雨滴很小很细碎,一开始下得也不密。大约半小时后,雨终于大到了在屋里能听到哗哗雨声的程度。

10日中午,阴霾中的盐城也下起了雨。

不太大的降水线从盐城向西北推,盐城、建湖、益林、然后是修建中的淮河入海水道,淅淅沥沥的雨点让工地也不得不暂时收工,等两三小时后雨停,天已经擦黑了。

“秦南气象观测站,统计降雨2小时20分钟,降雨量20毫米。”

“盐城一站降雨2小时10分钟,降雨量25毫米,盐城二站2小时20分钟,降雨量25毫米。”

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20~25毫米的降雨是刚好可以浸润旱地的程度。从每小时降雨量来算,这是一场小到中雨。

……

上海计算机所,涂长旺和气象局的同志们已开始了庆祝活动。

“谢谢,谢谢计算机所的同志们。”叶笃正和列别杰夫、王守珏握手。

竺可桢则走到超算大厅矗立着的四个天河一号机柜群之间,端详着这件改变时代的神器。

“它不但会彻底改变气象预报,而且会使气象科学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竺可桢说,“一切都和以往不同了。”

“第一次中长期天气预报演算,演算到第12天,对黄淮地区气象预测的准确率达到73%,准确预测了淮南地区的第一场春雨,降雨区域预测的准确度80%,除了涟水演算要降雨实际没有降下来之外,其他都对了;降雨量预测的准确度66%。”

“对于第12天的天气预报,这个准确率总的来说还可以。”涂长旺说,“还有最后3天,我们坚持看完所有的结果。”

……

哥本哈根。

国际地球物理年大气科学的第三次峰会在3月20日举行。

一个半月前,igy的第二次学术峰会上,吴有训代叶笃正、竺可桢宣读了他们合作撰写的论文,并预告中国气象研究学者和中国国家气象局在进行一项地球物理和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即将完成重大的突破。

然后,欧洲的气象学家们就等着第三次峰会叶笃正或者竺可桢亲临会场。

3月21日,第三次峰会进入到大气物理学学术交流会档期,会场出现了一个中国人,他既不是竺可桢也不是叶笃正,也不是吴有训,而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参赞吴启岳。

派他来是因为在全欧洲我国的使领馆工作人员中,吴启岳是西南联大

毕业、在巴黎读过硕士,物理学基础最好,所以——由他带来叶笃正和竺可桢的论文代为宣读。

这也太不厚道了,第二次放我们的鸽子。

论文嘛……原先欧洲学者们猜测的“革命性的气象理论和革命性的算法”没有出现,竺可桢再次从顶层梳理了气象理论调整了几个气象预报计算公式,就是这样。

就好像有人问,我喜欢乒乓球,怎么拿世界冠军,你回答“你先在工厂队立住脚,然后进县乒乓球队,然后闯入市乒乓球队,然后进入省队,在省队参加全运会拿个名次,被召入国家队,那就可以拿世界冠军了”。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略显唐突,但我们都关心这件事,叶和竺两位科学家是否正在中国国内遭受迫害?”

杰弗里·泰勒,英国气象学泰斗,问了一个可能不少在场的欧洲科学家都想问的问题。

“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美国才会发生这种事情,”吴启岳说,“中国不是美国,竺可桢、叶笃正不是肖克利先生。两位气象学家现在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正在受到全国人民的赞许与崇拜。”

“他们工作很忙,正全力投入到为自然灾害频繁的黄淮地区提供10~15天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工作中,抽不出时间,暂时不能前往欧洲参加学术交流。”

吴启岳继续说:

“经竺可桢、叶笃正两位科学家提出、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相关部门许可,我们邀请欧洲的同行们到中国观摩,在中国黄淮地区驻点观察,体验中国正在建立的世界领先的气象预报服务体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