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二次元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重情厚谊擅外交

受制于罗贯中"褒刘贬曹"观点的影响,时至今日,民间仍将"奸雄"、"奸臣"、"曹贼"之类的称呼罩在曹操身上。但我以为,仅凭个人好恶、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将人拍死在沙滩上的做法,毕竟草率了些。

其实曹操这人,敢说、敢做、敢担当,立体感极强,这也就是有识之士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语概括他的原因。事实上,曹操做过不少值得称道的事,比如自告奋勇刺杀神人共愤的董卓,比如一生致力华夏社禝的统一,比如站在维护国家形象层面解救蔡文姬等。基于“蔡文姬归汉“可以彰显曹操在"外交"领域上的风采,现予述之,以飨读者。

故事源于东汉末年,鉴于汉灵帝刘宏亲宦官,远贤臣,荒淫无耻,懒政惰治,时为东汉着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的蔡邕,秉笔上书,劝谏刘宏,悬崖勒马,励精图治。结果得罪刘宏,遭遇流放。

时隔十二年,衰败不堪的东汉,终于被地方军阀董卓掌控。出于拉拢士族阶层,董卓启用蔡邕。能让杀人不问出处的董卓如此器重,可见蔡邕的影响力有多厉害。

蔡邕厉害,他的女儿自然也跟着厉害。李贤所着的《后汉史》记载:一天夜里,蔡邕兴趣盎然,抚琴自娱,弹奏间,一弦突断,正在隔壁的蔡文姬便传话过来:"老爸,二弦断了!"蔡邕虽然惊诧,但不以为然,觉得女儿刚才可能是"瞎猫撞死鼠,凑巧",因此又故意弄断了另一弦,问:"此为何弦?"蔡文姬答:"四弦。"蔡邕顿时"愕之无语“。

蔡文姬的博学多才,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中国十大古曲;所作的《悲愤诗》,深刻影响了后世叙事诗的创作风格;所作的书法作品,被宋代《淳化阁帖》收录。或许有人会问:古代封建社会,上下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流之辈的蔡文姬,何以取得如此傲人成绩?对于此问,可用三句话概括:父亲的熏陶、族风的滋润、自身的努力!

公元192年,蔡邕因哭祭被吕布捣烂心窝、暴尸街头的董卓,冒犯了独揽朝政的东汉遗老王允。王允先是将蔡邕投牢,继而差人悄悄毒死蔡邕。这期间,利令智昏的王允,还下了一个蠢得不能再蠢的命令,这就是对董卓所部一律采取"格杀勿论"的政策。原本准备作鸟兽散的董卓部属,索性团结起来,合力进攻长安。王允急令吕布镇压,吕布不敌,退出长安。由此,王允等汉朝遗老,悉数被董卓部下诛杀。

长期战乱,国体羸弱,山河破碎。眼见东汉气数己尽,曾经俯首称臣的匈奴,反叛滋乱。公元195年,匈奴冒犯中原,劫财掠色。因首任丈夫卫仲道病逝成为寡妇而回娘家居住的蔡文姬,不幸被掠。南匈奴首领左贤王在众多被掳少女、俊妇中,一眼看中容貌秀丽、气质优雅的蔡文姬,即将其纳为侍妾,并强行"宠幸",导致蔡文姬生育两子。

公元207年,曹操称霸北方。闻悉蔡文姬寄人篱下于匈奴的消息,曹操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当年与蔡邕探讨文学时的情状,唏嘘之余,觉得蔡邕己无健在后嗣,故尔萌生了解救蔡文姬的念头。

左贤王收到曹操的"照会"文书,担心两个儿子从此无有生母的他,不仅断然拒绝,而且放出狠话:"我们连大汉朝廷都敢冒犯,还怕你一个曹操不成!"

这就有削曹操的脸面了。听罢使者如此回报,曹操对左贤王下了最后通谍:"献帝就在许都,朝廷依然运作,匈奴背叛东汉,虽远必诛不怠。"并明确交换底线:"要么收下重金,让蔡文姬安全归汉,要么就等曹魏大军出征,荡平匈奴全境!"

面对曹操将蔡文姬归汉一事,上升到维护国家形象层面的这一通谍,左贤王终于服软。因难舍骨肉之情,蔡文姬向左贤王提出择一子返汉的要求。左贤王听后勃然大怒,欲行反悔。面对这一变故,担心夜长梦多的曹操,再次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才能,他传话于蔡文姬:"要么二儿皆要,要么二儿都弃,选择二者取一,干脆不如不要!"蔡文姬听从此劝,孤身归汉。途中,感叹此生再无可能与两儿相聚的她,一气呵成了《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归汉后,寂寞忧郁。曹操见之,将手下一个名叫董祀的年轻都尉,介绍蔡文姬为夫。董祀是枚"小鲜肉",面对年长自己15年、且有两次婚史的蔡文姬,心犹不甘,但又不敢违抗曹操,故婚后对蔡文姬多有怠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后,董祀因违军纪被判处斩。为救丈夫,蔡文姬披头散发赶往曹操行辕求情。那天曹操正在宴请百官,闻报,对百官说:"今天我请大家认识一下才女蔡琰。"便召蔡入内。百官见了蔡文姬这副模样,无不讪笑。

蔡文姬无视百官鄙夷自己,不慌不忙说明来意。曹操为难,推托:"董祀已被押往远地待斩,赦令安能送达?"蔡文姬说:"丞相拥有良马千匹,内中不乏千里马也,送递赦令,易如举手之劳“。曹操即派快骑追去。

赦令既出,曹操相商蔡文姬:"恩师蔡邕多有遗作,亟需整理,我派十个文书助你,如何?"蔡文姬答:"男女授受不亲!无须文书相助,我凭自己记忆,当可为之。"便要了纸笔,逐一默录。在场百官视之,无不肃然起敬。

董祀获知自己重生过程,感佩蔡文姬对己的一腔衷肠,遂恭敬于她,不久又偕蔡文姬辞职,隐居乡野,长相厮守,卒年不详。

如果没有曹操强硬对待匈奴,那么蔡文姬就不可能归汉;如果没有曹操网开一面董祀,那么有关蔡邕遗作、有关蔡文姫隐居前的作品,也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流传后世。

如此看来,曹操,称得上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高明外交家"。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