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都市 > 花开终有时 > 第八十三章 家史

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之后,省城公安局的领导找到了江海宁的爷爷,称赞他们一家人为那个时期的政府部门解决了困难,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子女可以到省城读书,生活各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就这样,江海宁父亲五兄妹去省城上学了。

之后不长时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江海宁的父亲去了浙江的海宁,二叔和小姑去了鲁省的德城地区延城县,三叔和大姑又回了农村老家。父亲江奉国在海宁插队期间,认识了来自胶州的王素云,二人喜结连理,两年后生下了儿子江大林。不久,下乡青年返城,江奉国应征入伍,期间生下了女儿江海宁,复员后安排到了省城公安部门,后又调至皖省。眼见工作频频调动,江奉国和王素云就把年龄尚小的女儿江海宁留在农村的爷爷奶奶身边,儿子江大林跟随父母。这时,江海宁的二叔、小姑分别在延城县安家落户,二叔安排在县武装部,小姑在郊区的启华乡政府部门工作。

刚刚五岁的江海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了一起。平日里有三叔和大姑的照顾,日子还算过得去。江海宁五岁就上了村里的育红班,放学后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间挖猪草,放牛羊。每逢星期天和三叔一家人划着小舢板,渡江去卖瓜菜。江海宁小小的年纪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并且与农村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江奉国调至鲁省德城地区延城县启华乡担任派出所所长。妻子王素云与丈夫江奉国商量,父母岁数大了,照顾孙女江海宁也越来越困难,再说孩子长年远离父母,对以后的发展不太好,于是二人打算让江海宁转学至延城。江奉国在家排行老大,也想把二位老人接来延城住,让老人颐养天年。然两位老人故土难离,说现在还能自食其力,有三儿子和大女儿照料着,还能在老家待上几年。于是,江海宁与朝夕相处的爷爷奶奶依依惜别,来到了父母身边。

江海宁神色凝重地讲完了家族史,眼圈微微发红。

“唉!”江海宁叹了一口气。“农村生活真得很苦,但它却让自己自小就产生了朴素的人文观念和纯朴的乡村情怀,我应该感谢我童年的生活经历,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善良的好人。”

许正扬静静地听着江海宁的讲述,他终于明白了江海宁不同于其他城市人的原因。江海宁具有城市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

听江海宁说她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出身,许正扬不由得想起了老姨夫李训山。“江海宁,我老姨夫和你父亲一样,也是复员转业军人呢!”

“是吗?听我爸提起过,你老姨夫是咱们县农机公司的书记,是不是叫李训山啊?”

“是的。听老姨夫讲,他年轻当兵的时候是北疆的边防航空兵,转业后安排到县农机公司担任了书记。像你父亲和我老姨夫这些革命军人,他们怀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了,但又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啊!”

中国军人,在许正扬的心目中永远是伟大的,不可战胜的。

“是啊,做为一名军人,我父亲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在危急时刻,他总是舍小家顾大家,冲在最前头。”

接着江海宁又谈起了父亲江奉国。

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江海宁自老家苏南转学至延城县启华乡政府小学。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刚刚还是酷热难耐炽阳高照的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突降倾盆大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