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科幻 > 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 第32章 拯救贾涉(下)

“殿下明鉴,淮东是我大宋与金人交战的重点区域,贾涉身为淮东制置使实是战场主将,临阵换将实乃兵家大忌,望殿下三思。”

赵灵笙刚任命的知枢密院事吴柔胜第一个出声反对。

“殿下,吴相公所言极是,贾涉暂时还动不得。”

乔行简也出言支持吴柔胜。

看到东西两府的相公都反对自己的意见,并且还都是就事论事的反对,不是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赵灵笙对此感到很高兴。

赵灵笙拿出一份扎子,站起身来亲自交到吴柔胜手上,这才开口道:“众卿,并非孤对贾涉有成见,只是贾涉在年前就已经上奏言说身染沉疴,请求朝廷批准其乞骸骨归乡。”

“所以孤这才想到,召贾涉回京担任枢密副使,一方面可以养病,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吴卿管理好枢密院。”

吴柔胜看完这份扎子后,又将其传递给了乔行简,在座的大臣们看过这份扎子后,不由得面露沉重之色。

古代的用词很是准确的,虽然都是请求退休,致仕一般是指年龄到了请求退休。

乞骸骨则不一样,一般是指官员年纪过大,或者自身病痛缠身,自觉不久于人世,主动请求退职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贾涉今年才四十五岁,就已经上奏要求乞骸骨了,可见他的病情有多严重。

魏了翁皱眉道:“现在我大宋与金国在淮东战火未熄,谁又能顶替贾涉担任淮东制置使呢?”

洪咨夔想了想,便开口道:“成都府路制置使崔与之,在嘉定初年曾权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多次击退来犯金兵。嘉定十年(1217年)入成都府路平红巾军之乱,成效卓然,现成都府路已然平复,臣以为崔与之可为淮东制置使。”

程珌连连点头道:“崔与之此人极善兵事,有他坐镇淮东,殿下可以高枕无忧了。”

葛洪和崔与之颇有私交,抚须点头道:“臣也觉得崔正子最为合适。”

吴柔胜皱眉考虑了片刻,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崔与之的战功摆在那里,差不多算是文臣中战功最高的人了。

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成都府路制置使崔与之,调任淮南东路路制置使,原淮南东路制置使贾涉,调回京中任枢密副使。

赵灵笙其实有两个人选,一个就是崔与之,另外一个就是孟宗政。

只是孟宗政毕竟是武将,而且痈病不知道能否治得好,所以崔与之就成为最佳选择。

本来最开始赵灵笙是想让崔与之来知枢密院事的,只是考虑到淮东离不开一位抗金经验丰富的主将,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吴柔胜来顶上了。

历史的吴柔胜也就是明年过世,赵灵笙也不知道自己的小翅膀扑扇几下,能不能改变历史,只能是尽力而为了。

此后众人又商讨了新任成都府路制置使,还有其他的一些防御、民生的事情,赵灵笙的3000新军也被讨论后通过了。

期间众位大臣也发生过争吵。

比如赵灵笙要求暂时停发会子,恢复以金、银、铜兑换会子,缓解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问题。

乔行简等人对此大体还是支持的,不过却觉得会子不能滥发,却也不能不发,不然朝廷的压力确实很大。

好在赵灵笙这一个多月的苦读没有白费,她讲事实摆道理的,甚至还列出了数学公式,最终让所有大臣都最终心服口服。

这时候这些大臣才知道,之前赵灵笙宣传看账册、官薄并不是说着玩的。

朝廷近几年的数据,任一官员的履历,赵灵笙都能随口说出,让这些大臣着实开了眼界。

也让这些大臣们,更加坚定了赵灵笙这位皇太女,就是上天派来拯救大宋的【天降猛男】。

一整天的商讨,期间涉及到了枢密副使、两路的制置使这种一、二品大员的调任、升迁,必须得要找老爹下圣旨才能算数的。

老爹在听了赵灵笙的提出的若干任命,正修炼到兴头的老爹,直接就把玉玺放在了垂拱殿内。

以后啥圣旨要盖章,宝贝女儿你自己拿了玉玺盖就成,有事没事的别来打扰我修仙。

赵灵笙:老爹你真不怕你女儿把大宋给祸祸了?

赵扩:你爹祸祸了三十年,大宋还好好的呢,宝贝女儿我相信你可以的,大宋就交给你了。

有了玉玺在手,赵灵笙基本上和皇帝无异了,可是要让一份【合法】的圣旨下达并且生效,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宋代的诏书种类分为七种: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敕书,五曰诰命,六曰御札,七曰敕牓。

这里就不过多的展开了。

皇帝下旨后首先是让中书舍人来草拟圣旨,在宋代皇帝的旨意叫做【词头】,如果中书舍人觉得旨意的内容不合格,他还可以拒绝草拟圣旨,这种行为叫做【封还词头】。

草拟的圣旨得到皇帝的认可后,就可以抄写在圣旨独有的黄纸上,这个叫做【录黄】。

抄写完圣旨后,皇帝盖上自己的玉玺,还要经过中书舍人【宣行】,中书舍人觉得圣旨不合格,可以拒绝在圣旨上签名。

如果中书舍人觉得圣旨符合法度,就会签下自己的名字,将圣旨发到门下省审核,这个叫做【书行】。

在门下省负责审核录黄的叫给事中,给事中觉得圣旨不当,也可以封驳回去。

给事中签字以后,再送到宰相手中,宰相签字确定后,这一份圣旨才能够正式生效。

当然了,因为一份圣旨太麻烦了,宋朝的皇帝就搞出了【手诏】,也就是自己书写一份旨意,不用经过审核直接送到相关机构去执行。

时间来到南宋以后,因为常年有奸相把持,所以许多圣旨的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就拿史弥远矫诏拥立宋理宗这件事来说吧,除了杨桂枝皇后、史弥远两人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郑清之。

杨桂枝负责收赵与莒为养子,传位给赵与莒的诏书都是郑清之自己拟定的,史弥远负责最终的实行。

在群臣参拜新皇的时候,发现座位上的皇帝不是太子,而是突然冒出来的赵与莒,中书舍人、给事中全部都沉默了。

由此可见,在南宋末年,北宋的那一套圣旨制度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赵灵笙下达的这些旨意,自然不用担心被封还、封驳,只是简单的走一下流程而已。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