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85TXT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凯申公,赢麻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说得还真没错,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常凯申而言。

因为红军的异军突起,被常公寄予厚望的数次围剿,结果却是徒耗军力财力而未能得尽寸功,反倒极大削弱了常凯申的政治权威。

毕竟这位夏国首脑也不是刚一上位就获得广泛认同的,从27年篡夺北伐果实开始,他算是历经了数次大战与政斗,方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先不提这些认可是否是出自各方本心,至少常凯申这个中央的牌子是渐渐竖起来了,而且还有愈发响亮的趋势。

但可惜的是,最后登顶的那一步,却因为土共的存在而始终卡在半途,让人好生难受。

如果没有程刚介入,现在的果军大概已经快要完成对湘赣匪区的第五次围剿,并在五个多月后逼着赤匪四处逃窜。

追击的途中,遭殃军还可以顺道趁此机会,将自家的影响力插进西南地界,从而进一步加深金陵政府对整个国家的统治。

但这一切假设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的常凯申势力范围仍然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顶多再对北方平汉、津浦沿线的省份施加影响,至于再远些的地方,就有些望尘莫及了。

这并非是说金陵政府就没法对更偏远的势力进行操控,以现在大部分军阀有奶便是娘的尿性,只要肯给钱给枪,就没得不听话的。

即便是有人心存反意,只要常凯申把原本应该给派系老大的款项,分出几份拨给对方的小弟,那么无需多久便可以再扶持起一股实力派。

比如几年前被阎西山派到绥远的傅作毅,自发家起就是前者的手下,晋绥军中的绥便是指的绥远。

但绥远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即便再怎么种田,以普通军阀的水准也难以维系其庞大的军队消耗,所以只要想保住地位乃至谋求发展,就必须给自己找个奶源。

正巧绥远地处平绥线的末端,依靠着铁路便利,傅作毅不仅将自身壮大了起来,而且还适时地摆脱了老东家阎西山的管制,混到了常凯申的麾下。

当然,本时空这三方之间的关系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傅作毅既不敢立马脱离阎西山的名号,又舍不得放弃常凯申的支持,同时还得忌惮南边黄土高原上的共军,日子委实过得一般。

更为麻烦的是,作为财主的常凯申自己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能够拿出的资金光是填补自家军队的缺口就够呛了,哪还来得及给其他家拨款。

20世纪的夏国一直都有几大出口利器,桐油、猪鬃和钨矿。

最后那个就更不用说了,一直以来全国的钨矿就主要集中在赣南、湘南、粤北三大地区,所以现在将近九成的产量都被土共掌握在手。

除了闽省的蒋光鼎和粤省的陈济棠能够借此赚点中介费外,土共可以说连点渣都没给常凯申剩下,后者自然也没法借此去打通德国人的渠道。

倒是桐油和猪鬃这两类大宗商品,一般内陆省份都有出产,它们主要是在化工合成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用于诸多生产领域。

因为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每年各大工业国都要从夏国进口大量的桐油和猪鬃,当年在抗战时期,这更是成为了夏国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好在川省一直以来都是农副产品的头号产地,剩下还未被土共占据的地盘也能勉强维持住生产,只要占据了长江入海口,精打细算的买办总有办法从这些生意里刮下几层油来。

不过由匪区失陷所带来的损失肯定也是存在的,所以为了维持住先前的利润,那些买办也只能加大剥削力度。

于是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之下,近几年里川、鄂、鄂湘、皖、苏、浙等地,因此破产的小农户和小商贩已是数不胜数,而且还有动静越闹越大的迹象。

顺道一提,其实目前的土共根据地同样需要向外销售一部分农副产品,毕竟光靠本土的市场肯定没法完全消耗掉现有的产能,而且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能彻底依赖于闽、粤渠道。

只是在程刚的支援下,各地政府并未窘迫到必须靠着外来贸易,才能维系自身生存的地步,所以短期内面对果军的封锁也能妥善处置。

(历史上的中央苏区是真的困难,农村山区的产出有限,小到五金油墨、大到子弹枪械,任何与工业挂钩的商品,不是靠缴获就是靠外贸。

为了维持红军和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以及支援前线作战,光卖钨矿和农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最紧急的时候,即便自己的口粮已经开始见底,苏区政府也不得不想尽办法省吃俭用,向外出售粮食来换取资金。)

而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狗饿了自然就会回来。

见白区已经渐渐捞不到油水,为了保住手上的生意,很快就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原本密不透风的封锁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漏洞,甚至这股风气还愈演愈烈起来。

话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哪怕刚开始并不知情,在持续了数年之后

,常凯申就算是再蠢也能察觉出一些不对劲来。

但问题是经过这几年的“优胜劣汰”之后,带头经营此门生意的大户,早就要么找好了门路,要么自己就是门路,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处理得来。

即便是常凯申亲自下场整顿,也不过是杀掉一两只弱鸡,勉强保住点面子,至于事后,大家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顶多向常委员长保证,自家绝对不会向赤匪销售敏感物资。

但问题是现在的土共压根就不需要外来的工业品,低端可以自产,高端依靠援助,就算是中端也能搞点来料加工土产替代。

结果除了经营“转口贸易”之外,更多的商人开始倾向于代销匪区的廉价商品,反正什么西洋商标人家都给提前整上了,只要经办人自己不说漏嘴,没人会知道这是匪区产的。

还别提,这些初加工的小玩意虽说质量是差了点,但因为价格足够便宜,真就占据了一片不小的市场。

甚至有时苏区的工厂缺了某种原料,人家为了提货还会主动送来一批,毕竟没谁会跟钱过不去不是。

从理论上来说,在高层的默许之下,只要不涉及军事物资的交易,这些买卖都是“合法”的。

所以常凯申对此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进出口的收入下跌之后,他背后的江浙财团总要想办法把损失找补回来,吃人嘴软,常公又如何下得去手呢。

若是国军能够“收复失地”,那些大商人们也不至于“忍辱负重”地“冒着生命危险”与赤匪交易,这一切说到底,还是他常委员长自己剿匪不力。

至于常凯申在背地里骂了多少声娘希匹,又在日记里写了多少笔小黑账,这就无从得知了。

幸运的是,一直默默遭受损失的洋人终于看不下去了,这次的列强联合就是所有利益矛盾的大爆发。

也是从这时开始,穷了好长一阵的金陵政府,终于又能嘚瑟了起来,有了各国许诺的低息贷款之后,常凯申的银弹攻势再次重出江湖。

一边是列强的大棒,一边是果党的银元,几乎没有哪家军阀能够坚持得住,即便是让他们和日本人一同行动,只要利益给足,底线什么的,自然是不存在的。

(假若真有扛得住压力的,正如上面所言,军阀的手下也不一定会和老大站到一起,这便是那些半封建势力的落后性)。

有了这番体验之后,常凯申似乎也摸到了个中诀窍,于是更加坚定了他打反赤牌的决心。

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只要常公始终坚持住反赤立场,同时保证自己能一直站在反赤的前线,土共越强,他获得的列强支援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果党被彻底打崩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民族自豪、国家利益都可以暂时丢到一边了,原本最近因为西南边界划分的问题,果党和英国人还闹得很不愉快,双方关系一度近乎跌倒了谷底。

但在一致对赤的大旗下,两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各退一步,先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再说(当然,考虑到英国人是出了钱的,肯定果党要退得多那么一点点)。

可在常凯申看来这也不亏,边境不过是面子问题,赤匪可是生死矛盾,为了争取胜利而做出微小的牺牲,这本就是一个英明领袖应有的决断!

既从洋人那边搞到了钱,又强化了自家的军队,还可以尽早铲除赤匪,这波啊,常委员长简直是赢麻了!

或许最吃亏的就只剩下德国了吧,在失去原料产地,同时又得到英日支持后,对于和德国的合作,果党便开始兴致缺缺起来。

此时的德国人大概还能够跟在后头喝点汤水,但除非他们愿意白送军械,否则指望如历史上那般,让常凯申投入重金组建德械师,这基本是不可能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